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非语言符号在舞台朗诵中的影响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9 22:07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充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当今社会中的各种艺术欣赏节目和娱乐活动也就随之层出不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艺术欣赏节目都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对各种娱乐形式的开办形式和质量也要求的更高了。 朗诵作为一种悠久的艺术形式,不得不在人们追求更高的这种呼声中加以改良。在朗诵的形式中,最具代表的是广播朗诵和舞台朗诵。广播朗诵是从听觉上给听众带去享受和虚拟的形象美感;舞台朗诵则是在满足人们听觉享受的同时也给受众的视觉带来美的感官。所以,舞台朗诵对朗诵者的要求来讲可能更高一些,因为舞台朗诵中要融入除语言艺术之外的很多非语言表达艺术。舞台中我们经常用到的非语言符号诸如:背景、灯光、音乐、道具、服装、配饰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与朗诵结合,去美化视觉感官的。当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符号或者说非语言符号的各种含义,很多时候是需要我们再去给予界定的。那么舞台朗诵中的非语言符号在使用时主要有哪些特殊的指向呢?本文中我们主要从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两方面去谈。 体态符号例如动作、手势、表情、姿势、眼神、视线等等。一般情况下,体态语言既可以与语言一起使用,也可以独立使用,体态语言在形成语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舞台朗诵中主要的非语言符号。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像马路上红色的交通指示灯等等,这类符号都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多数的象征意义都是我们人类去赋予它的,舞台朗诵中的这类非语言符号多见于服饰和配饰等等。 一个舞台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平台。相对于广播来说,舞台可以借助影视产品这一媒介将讯息符号一一完整传播出来——视觉上,,大到光影、道具、服饰,小至传播者的一笑一颦,尽收受众眼底;听觉上,音乐、音响、传播者发出的语言符号,无一不是受众得知讯息的直接方式。 舞台朗诵迎合了人们对“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追求。无论从听觉上的有声语言、音乐的节律还是视觉上的舞台设置、灯光效果等非语言手法的运用,舞台朗诵都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是“艺术”。但是,只有让更多的舞台朗诵者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具有创意的朗诵节目,去提升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结合的舞台魅力,我国的朗诵艺术才能在有声语言表达方面再攀高峰。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social life, people in the pursuit of adequate material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demand for more and more spiritual life, today's social art appreciation programs and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will emerge in endlessly. However, not all art appreciation programs can meet the spiritual needs of people, people's appreciation level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all kinds of entertainment forms and quality are also required higher. Recitation, as a long-standing art form, had to be improved in the pursuit of higher standards. In the form of recitation,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s broadcast recitation and stage recitation. Broadcast recitation is to bring enjoyment and virtual image aesthetic sense to the audience from the sense of hearing; stage recitation is to satisfy people's hearing enjoyment but also to bring beautiful senses to the audience's vision. Therefore, stage recitations may be more demanding for reciters, because stage recitations involve many non-verbal expressions other than the art of language. The nonverbal symbols we often use on stage include: background, lighting, music, props, costumes, accessories, etc., which can be combined with recitation to beautify the visual senses. Of cours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symbols or nonverbal symbols, which often need to be defined again. So what are the special points in the use of non-verbal symbols in stage recitation? In this paper, we mainly discuss two aspects: body symbol and materialization, activity and stylized symbol. Body signs such as actions, gestures, expressions, gestures, eyes, sight, etc. In general, body language can be used with or without language. Body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ontext and is also the main non-verbal symbol in stage recitation. And materialized, active, stylized symbols are everywhere in life, such as red traffic lights on the road, and so on. These symbols have symbolic meanings, and most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we humans have given it. Such non-verbal symbols in stage recitations are often found in costumes and accessories. A stage can be said to be a complet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latform. Relative to broadcasting, the stage can us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as a medium to complete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symbols-visual, as big as light, props, costumes, as small as the communicator's smile, a copy of the audience; Hearing, music, sound, and the language symbols issued by the communicator are all direct ways for the audience to know the message. The stage recitation caters to the pursuit of "refreshing" feelings. No matter from the sound language of hearing, rhythm of music, stage setting of vision, lighting effect and other non-verbal techniques, stage recitation can be called "art". However, only by allowing more stage reciter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mselves and create more and more better and more creative recitation programs to enhance the stage charm of the combination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symbols, The art of reciting in our country can reach a new peak in terms of sound expression.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赛颖,张兴刚;非语言符号及其语言植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纪丽宏;;从语言符号论角度谈“网络语言”中的非语言符号[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7期

3 崔艳霞;论非语言符号在现代社会交往中的作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拾景炎,孙晓燕;主持人非语言符号传播的个性化[J];电视研究;1999年09期

5 张放;;非语言符号在信息传播中的特点与功能[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张春晓;李金珠;;浅析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1期

7 赵文婷;;非语言符号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J];文学教育(上);2011年04期

8 彭宇;;浅谈非语言符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8年10期

9 孟亚玲;;非语言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研究[J];电影评介;2008年15期

10 闫顺玲;;浅议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恺琴;;信息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陆稼祥;;文学语言研究的新视野[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李曼青;;消息类电视新闻出镜记者问题与发展方向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杰;段业辉;;新闻传播中语言信息的若干问题——兼论不同媒介新闻语言的比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蔡欣;;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语言交流体系建构初探[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年

6 刘欣宇;;浅析门诊护士如何与患者沟通[A];全国口腔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任义平;邢增华;;浅谈人体语言对训练的影响[A];第十一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陆一新;;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语言的使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9 唐红;王坤;;浅谈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的体会[A];西北五省(区)第十二届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楼旭东;;试论科技传播中动漫画、图片的作用[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常晟;主持人的非语言符号传播[N];中华新闻报;2003年

2 郑红艳 范世林;浅谈广播报道中非语言符号之运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3 ;新闻真实性与符号学的关系[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柯安利;中小学英语也要重视文学阅读[N];光明日报;2007年

5 成文胜;内容传播的合作竞争:新闻资源整合分享[N];中华新闻报;2008年

6 太原教育电视台 郝亮亮;肢体语言在电视节目主持当中的形式[N];山西科技报;2009年

7 佳人;“电视讲坛热”无法承载之重[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贵阳日报社 黄昀;党报要闻版面的创新与探索刍议[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9 彭兰;如何看待网上聊天现象[N];北京日报;2002年

10 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刘平邋刘立立;和谐人际关系催生高品质大学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亚萍;体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邹琼;对话与理解[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重建;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创作自觉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4 陈亮;企业内部沟通中信息传递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程凯;听障儿童语言康复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倪兰;中国手语动词方向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衣玉敏;上海手语的语音调查报告[D];复旦大学;2008年

8 郑璇;上海手语非视觉概念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陈小红;上海手语动词及类标记结构方向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允环;非语言符号在舞台朗诵中的影响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李永贞;音乐教学实践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1年

3 胡明燕;对外汉语课堂中学生对非语言符号接收效果的考察与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4 邓芳娇;非语言符号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中的优化作用[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璞;论电视节目主持人个性魅力的构成要素[D];郑州大学;2003年

6 周雨;替代语言的符号美学语言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张董可;体育新闻标题语言前景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马骏;意义的翻译:符号学视角[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王宇;从口头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有机运用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沟通[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10 王心心;试析电视主持人的非语言传播[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43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43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