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0 12:40
【摘要】: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过程和交流活动。人类自有文化开始就有传播在进行,传播促进文化发展,异语文化之间的传播属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够实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翻译就没有异语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纵观中外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到印度佛教的西土东传,再到中国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无不证明了翻译在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中所发挥的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综观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中外翻译活动及翻译理论的发展,最突出的是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它把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实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又进而提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把翻译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研究其社会文化功能和作用。鉴于此,翻译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便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心:即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野下,结合跨文化传播学的原理,运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采纳翻译文化研究学派研究范式,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分析、阐述翻译的社会历史文化功能。也就是把翻译置放于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从宏观、动态、外部的视角探究翻译活动(包括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活动)和翻译作品对目的语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本研究拟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文献综述、原理参照、主题阐述、实证描述以及意义分析的逻辑思路,本文的章节设置及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首先回顾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和主要理论研究派别,着重介绍了学者们对翻译社会文化功能这一课题所进行的研究,分析了翻译的文化研究学派提出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时代背景、内在原因、哲学基础及其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的必然趋势的结论。在当前,,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即研究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翻译在目的语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包括如何起作用以及作用的效果如何等。也就是说,本文不仅关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也考察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这一学术动态。 第二章主要是关于对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介绍了跨文化传播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功能。跨文化传播学源自传播学,所以贯穿这部分的主线是从传播的模式和功能演进到跨文化传播的模式和功能:从拉斯韦尔传播过程的“5W”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何种媒体渠道、对谁及产生什么效果)到布雷多克的7要素模式(在5W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在“什么情况下”和“为了什么目的”),针对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方式的特殊性,本文又增加了一项“使用何种传播方式”,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跨文化传播的模式,另一方面也引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翻译功能。 第三章主要是从跨文化传播视角研究翻译,首先对翻译概念进行再认识。以前的研究大多是从研究文学翻译入手,而本研究则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文化层面,从而扩大了翻译的内涵和外延。因为文化包罗万象,对文化的翻译也就无所不包,不仅有文学翻译,还有科技翻译、制度翻译、习俗翻译,甚至器物翻译等文化翻译形式。其次,根据上一章阐述的跨文化传播八要素一一对应地确认了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本质属性。最后,对“文化翻译”及“翻译文化”进行了界定,认为从文化翻译到翻译文化的过程,就是从翻译开始到产生效果后翻译功能的实现过程,继而阐释了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功能。 本文第四章以佛经的汉译及传播为例,对翻译的传播作用进行了实证描述。首先描述了佛教传入前中国社会的原生态文化或本土文化,其目的在于立此存照,以资比较,来观(翻译传播之)后效。然后以佛教传入的历史为主线,通过描述性、实证性的分析研究,探讨翻译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所起的作用,并藉此强调翻译在跨文化传播及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接下来的第五章是通过个案分析,选择几个典型个案,包括严复和林纾的改写翻译、《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汉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等,把译者、译作、翻译策略、文学、社会思潮等作为切入点进行重点分析,使翻译的作用和社会文化功能更加具体而清晰。 第六章作为结论部分,从历史发展观视角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经过几次翻译高潮之后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所发生的变化和变迁,而这一切变化和变迁都是受外来文化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的影响,并藉此提出“后翻译时代”、“显形翻译”和“隐形翻译”等概念,同外来文化翻译发生之前的中国社会状况进行对比,进而说明翻译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中的功能和作用。本章还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翻译兴则文化盛则社会进、翻译废则文化衰则社会退这一历史规律。最后本章强调并呼吁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语境下,更应该重视作为跨文化传播主要途径的翻译活动,并对目前国内外翻译活动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反思,认为应该加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等翻译,尽量保持中文与外文互译量的平衡。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本研究从新的视角,即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野下,结合跨文化传播学的原理来研究翻译,在理论上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把翻译学和跨文化传播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在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上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其次,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来研究翻译,对翻译活动的诸方面进行客观描述,对翻译中的关系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例如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描述和分析来揭示翻译的原理、规律和功能,进一步丰富翻译学理论的内涵,也是翻译学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再次,借鉴国外最新的翻译研究理论,主要是借鉴文化研究范式和目的论翻译理论等来探讨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实践活动,是“外为中用”在翻译研究中的体现,其本身也充分证明了跨文化传播中翻译的功能及其现实意义。 最后,所有的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都表明,翻译实践活动在中外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变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翻译的功能都不会减弱,反而会不断增强,因此,不但不应该被忽视,反而应该受到加倍的重视和关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琼林;连水兴;;跨文化传播:走出理论殖民的漩涡——读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2 黄月琴;;中日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以及超越——以纪录片《靖国神社》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03期

3 秦屹;杨志伟;;跨越而非超越——好莱坞中国题材动画片跨文化传播的二度编码解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吕媛媛;;关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批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5 胡凌霞;文智勇;;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休克"现象[J];东南传播;2006年03期

6 倪建平;;中国在中亚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J];对外大传播;2006年12期

7 韩国秀;;多元文化融合中李安电影的东方传统与跨文化传播[J];电影文学;2008年23期

8 马少华;;“性相近,习相远”的跨文化理解[J];新闻与写作;2010年08期

9 北竹;高等专业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李军林,刘英;浅析李大钊跨文化传播的特点[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国伟;;浅析中医跨文化传播[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贺心颖;;北京奥运会跨文化传播问题及策略研究[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钟克勋;;论加强康巴地区跨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4 黄兆媛;;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分析与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庄晓东;;文化传播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高卫华;;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的学科关系分析[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8 倪建平;;中国在中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崔波;;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廓 姜飞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博弈中规划跨文化传播地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传播学系教授;跨文化传播:从术语到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金玉柱;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需做到问题视域融合[N];中国体育报;2010年

4 贾文山 美国加州Chapman University传播学系终身教授 仁可 译;当代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理论评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袁艳;中外学者研讨跨文化传播[N];光明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褚国飞;发展跨文化传播学 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与竞争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单波;跨文化传播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理解[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张小燕;多国学者在汉探讨“跨文化传播”[N];湖北日报;2004年

9 王文娟;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国元素[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郑一卉 北京语言大学;走在重建“巴别塔”的路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曾文雄;翻译的文化参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德让;翻译会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卓;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D];复旦大学;2012年

5 王琰;意义的浮桥与彼岸的想象[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花家明;当代中国广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汤筠冰;跨文化传播与申奥片的国家形象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9 吴钧;论中国译介之魂[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谭业升;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福建;金融危机下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变迁[D];山东大学;2010年

2 赵娜;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动画创作[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杨仁忠;如何呈现“他者”:跨文化传播与新闻伦理冲突[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孙焕根;电影《功夫熊猫》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5 白长燕;跨文化传播环境下的中国纪录片的发展[D];郑州大学;2004年

6 李妍;美国电视剧的网络传播热透视[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7 蔡春影;跨国公司中国市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金玉;跨文化传播环境下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危红波;企业文化传播理现论及应用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10 顾东黎;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媒体的生存空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44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44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5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