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温州方言中的比较句到比喻句

发布时间:2018-11-20 17:10
【摘要】:比喻本质上是比较,比较句和比喻句是句法结构和修辞结构的关系,比喻句由比较句在修辞动因的作用下转化而来。温州方言比较句有平比句、强比句、弱比句、极比句四种类型,但其比较句和比喻句存在系统上的不对称:前三类在"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两个修辞动因促动下可以发展为比喻句,而极比句因为是在同一类事物内进行比较并且其中一个比较项是空泛的全体,故不能发展为比喻句。温州方言平比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表示比较项关系的介词可以缺失,由此造成主比项和被比项的无句法并置。因此,温州方言的比喻句有两个特殊现象,一是本体和喻体可以无句法并置,二是本体、喻体可以分别由事物和事件交叉承担。当出现事物和事件交叉承担本体和喻体的情况时,其中的事物其实是在表达中缺省掉了述谓成分的事件,在理解时会积极恢复缺省的述谓性成分以与事件保持对等性。
[Abstract]:Metaphor is essentially a comparison, and comparative sentence and metaphorical sentence 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structure, which are transformed by comparative senten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hetorical motivation.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Wenzhou dialect: plain, strong, weak and extreme. However, there are systemic asymmetries in the comparative and metaphorical sentences: the first three categories can be developed into metaphorical sentenc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wo rhetorical motivations: "by means of interpretation" and "by cross-domain equivalence". But the polar comparison sentence can not be developed into a metaphor sentence because it is compared in the same kind of things and one of the comparative items is an empty whole. One of the prominent features of Pingbi sentences in Wenzhou dialect is that the prepositions that represent comparative items can be missing, resulting in the syntactic juxtaposition of the principal comparative items and the subject comparison items. Therefore, there are two special phenomena in the figurative sentences of Wenzhou dialect. One is that the Noumenon and the vehicle can be juxtaposed without syntax, the other is the Noumenon, which can be taken on by things and events respectively. When things and events cross bear the Noumenon and the vehicle, the things in fact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default of the predicate elements of the event, in understanding will actively restore the default predicate elements to maintain the equivalence with the event.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游汝杰;温州方言的语法特点及其历史渊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S1期

2 刘丹青;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J];方言;2001年04期

3 刘大为;;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二[J];修辞学习;2009年01期

4 谢元春;;冷水江方言中的“V山V里”:语法还是修辞?[J];修辞学习;2009年02期

5 陶寰;李佳j;;方言与修辞的研究接面——兼论上海话“伊讲”的修辞动因[J];修辞学习;2009年03期

6 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J];当代修辞学;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温州话"道"的将行体用法及其本字[J];方言;2004年02期

2 李启群;湘西州汉语方言两种特殊语序[J];方言;2004年03期

3 任碧生;西宁方言的前置宾语句[J];方言;2004年04期

4 祝华杰;;简述上虞方言的特殊语法[J];传承;2009年18期

5 杨一飞;;感观类话语标记语初探——以“你+感观动词”(看、听、说、讲、想、知道、认为等)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6 陈佳璇;;汉语“询问”范畴研究的既有范式及其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袁海霞;;跨方言语法比较的方法、视角及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8 林素娥;;汉语方言语序类型学比较研究刍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傅京起;徐丹;;SVO语言里的宾语前置[J];民族语文;2009年03期

10 满志鹏;;也谈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J];快乐阅读;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5 黄友;转述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刘娅琼;汉语会话中的否定反问句和特指反问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马国彦;篇章的组块:标记与管界[D];复旦大学;2010年

9 Pawel Matulewicz(帕维尔·玛突来维切);吴语瓯江方言韵母演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伊娜;瓯语隐喻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2 吕文蓓;吴语、南京话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孔丽;新词语修辞造词考察及认知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4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萌;移就辞格的构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盛益民;绍兴柯桥话指示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7 张汶静;汉语“V+得+C”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沈俏璐;舟山方言句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陈萍;上海方言“V-脱”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林一佳;现代汉语“V都V了”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孝斌;;动词重叠AABB式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06年04期

2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4 潘国英;;论汉语动词重叠的主观性表达[J];修辞学习;2007年01期

5 王珏;谭静;陈丽丽;;构式等级降低与辞格生成[J];修辞学习;2008年01期

6 屈承熹;;合则双赢:语法让修辞更扎实,修辞让语语法更精彩[J];修辞学习;2008年02期

7 许宝华;略说方言和普通话词汇的异同[J];文字改革;1965年02期

8 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9 陈振宇;;现代汉语中的非典型疑问句[J];语言科学;2008年04期

10 钱乃荣;上海方言的语气助词[J];语言研究;199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格;比喻的现代感[J];阅读与写作;2001年01期

2 乔松;;《比喻句和比较句的分辨》有问题[J];语文月刊;1996年03期

3 董光熙;汉德比较句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年02期

4 张厚军;;试论比较和比喻的区别[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5 潘天华;《孙子兵法》比喻句特色[J];修辞学习;1995年01期

6 周维城;“他馋得像猫”与“他馋得像检查团”都是比喻句吗?——兼析中学语文教材的一道练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7 窦栋有;比喻句的推理和预设[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8 罗耀云;什么叫做比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9 张广惠;如何辨识和比喻句近似的几种句子[J];语文世界;1998年11期

10 罗福腾;牟平方言的比较句和反复问句[J];方言;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荣宝;陈素梅;李光泽;王幼琨;;方言对儿童标准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汪国胜;;汉语方言的语法变调[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亚川;;汉语研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方言、古汉语和共同语的比较研究例说[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4 邱尚仁;;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的两大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贺巍;;关于对外汉语方言教学的几个问题[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6 金美;姜娟;;哈尔滨市方言中的选择问句[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7 王建莉;;内蒙古凉城方言中的古语词选释[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赵学玲;;章丘方言的体貌系统[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勋宁;;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于华;;非忠实性制约条件与扬州方言的声调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永海;《劝学》中比喻句的妙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石汝杰;浅议方言和地域文化[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3 汪平;为方言保留一方绿土[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4 吴m#麓;中国方言:离去前的挽留[N];北京科技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陈振凯;保护方言留存民族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本报记者 贾梦雨 本报实习生 徐晨卉;方言文化焦虑背后的人文沉思[N];新华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毛帽;耕耘在方言的田野上[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许邵庭;贺又宁:方言肯定而且必须是永存的[N];贵州民族报;2010年

9 ;方言要不要保护?[N];深圳商报;2004年

10 李甘林;方言要不要保护?[N];深圳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文胜;处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崔淑慧;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Pawel Matulewicz(帕维尔·玛突来维切);吴语瓯江方言韵母演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汪如东;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7 黄友;转述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彭泽润;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邱尚仁;方言特殊语汇与民族传统文化[D];厦门大学;2003年

10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美琴;汉泰语比喻句中动物词的不同文化内涵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2 王蕾;蒙古国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情况考察[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旭红;射阳方言语音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4 徐晓丽;镇宁比贡仡佬语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刘峰;留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D];暨南大学;2004年

6 曾范国;山东临朐方言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肖小平;越南留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及习得顺序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军;响水县方言音系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潘晓东;东港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伍丽;秘鲁学生习得汉语比较句的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45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45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4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