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这么”、“那么”的逻辑关系差异探析

发布时间:2018-11-20 17:14
【摘要】:现代汉语中,"这么"常表示连贯关系,如"这么一P,(就)Q";"那么"则常表示推断关系,如"如果……那么……"、"既然……那么……"等。本文通过考察"这么"、"那么"成为关系词语的历时过程,探求造成上述逻辑关系差异的原因。认为:具有"指示"、"近指"功能的"这么"倾向于演变为连贯关系词语,具有"称代"、"远指"功能的"那么"倾向于演变为推断关系词语。现代汉语推断关系词语"那么"来自《红楼梦》时代称代用法的"那么着"。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so" often means a coherent relationship, such as "such a P, (on) Q"; "then" often means an inferential relationship, such as "if.", "since." Etc.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iachronic process of "so" and "then" as a relational word,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bove logical relation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o" with the function of "indication" and "near finger" tends to evolve into a coherent relation word, a "substitute" with a "far reference" function, and a "so" with a "far meaning" function tend to evolve into an inferential relation word. The inferential relation word "so" in modern Chinese comes from "so" in the era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YY065)的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灿龙;说“这么”和“那么”[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2 徐默凡;“这”、“那”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1年05期

3 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年04期

4 丁启阵;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桂梅;《红楼梦》前八十回“这”、“那”两系指示代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张久;现代汉语中“这/那”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道英,贺筠;“这”、“那”类的隐性回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刘丹青,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J];方言;2005年02期

3 蒋华;;说“那个”[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陈小英;试析“那个”[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5 徐默凡;“这”、“那”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1年05期

6 王若江;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统计方法运用状况调查[J];汉语学习;2003年03期

7 付琨;标记理论的介绍与应用[J];汉语学习;2005年03期

8 张佩霞;;从视点看中日文代词使用之异同[J];外语研究;2006年04期

9 丁启阵;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10 杨玉玲;;单个“这”和“那”篇章不对称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4 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牟章;英汉标记现象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龙海平;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9 娄宝翠;[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凤芝;留学生汉语时间表述方式偏误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久;现代汉语中“这/那”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振亚;现代汉语“这/那”分布不对称的功能解释[D];南昌大学;2005年

4 董春玲;自然语言理解中代词语义分析及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宋晓晖;汉、韩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陈爽;近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那”组合形式的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单欣;论指示语的“主观性”[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8 张洪燕;汉语方言指示代词系统的类型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吴乐雅;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全薇;汉语“这/那”和英语“this/that”的语篇功能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英;试析“那个”[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2 曹翠云;;汉、苗、瑶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来源[J];民族语文;1988年05期

3 蒋华;指示代词“这”的上下指差异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王道英,贺筠;“这”、“那”类的隐性回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6 李艳惠,石毓智;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7 秦洪武;第三人称代词在深层回指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1期

8 储泽祥,邓云华;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9 李丽虹;试从语用角度看“这NP”中的指示代词“这”[J];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石毓智;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J];方言;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2 黄锦章;;论两种不同性质的主题及汉语的类型学特点[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晨玮;英汉指示代词的功能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桂云鹏;论英汉指代词之翻译[D];四川大学;2002年

3 罗海燕;海南闽语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玉峰;山东方言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贾英敏;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仰鑫;约束理论与汉语中的反身代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燕玲;泉州方言的代词[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久;现代汉语中“这/那”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牛洪卫;语言迁移对L1汉语学生习得L2英语反身代词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刘兆静;约束原则与汉语反身代词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海英;;简析“这么”的句法特征及语义特征[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2 吴仲华;谈比况结构中的“那么”、“那般”与“那样”[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黄e,

本文编号:2345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45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b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