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义建构条件下的语义模糊

发布时间:2018-11-28 20:20
【摘要】:认知学对语义模糊性的研究经历了经典范畴观、家族相似性、理想化认知模式下的原型性,为人们分析和把握语义模糊性做出了贡献。但是,它们都是以语义成分分析、语义匹配和真值为基础,忽略了作为主体的人和语言使用的不同情景对语义的作用。F illmore的语义建构模式以不同主体和不同情景对语义建构的不同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畴建构的动态视角去重新审视语义模糊性。
[Abstract]:The study of semantic fuzziness in cognitive science has experienced classical category view, family similarity and prototype under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the analysis and grasp of semantic fuzziness. But they are all based on semantic component analysis, semantic matching, and truth. The semantic construction model of. F illmor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different subjects and different situations. It provides us with a dynamic perspective of category construction to re-examine semantic fuzziness.
【作者单位】: 成都医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
【基金】: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项目“模糊语义的语用学与认知学研究”(FCWY09-14)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H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黎岗;;自然语言中语义模糊逻辑解读的回顾[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陈维振;从现象学的角度反思范畴和语义模糊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10期

3 吴世雄,陈维振;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庭华;;树立正确的国家体育语言规范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苏攀;;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看词汇的范畴跨级翻译——以赫兹列的散文精选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3 徐春山;;关于评价性抽象模糊语的认知语义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4 王敏斯;唐忠顺;;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5 王政勋;;范畴理论与刑法解释立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6 檀栋;;“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7 张红深;;语义模糊性根源的再认识[J];外国语言文学;2010年04期

8 岳好平;向友青;;英汉“喜悦”的认知原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9 俞建梁;黄和斌;;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质疑——基于反训为语料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罗小波;佘玲玲;;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硅谷;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3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谢琪;基于本体方法构建中医药概念信息模型的方法学示范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5 O-知音;俄语人称范畴的文化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6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娟;现代汉语模糊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9 吴先文;东汉单字为训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10 傅昌萍;模糊化思维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玲玲;包含数目词的汉语四字格成语语义模糊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若楠;典型理论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典型效应及其延伸[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谷浩荣;基于范畴理论的中医风邪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孙娜娜;论“有+N”结构中N的语义偏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飞;现代汉语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王宇晨;“烛”与CANDLE国俗语义的认知对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娟;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霍翠平;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靳海强;古今汉语名词动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10 张爱珍;语义模糊的认知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苗东升;全方位地探讨模糊语义问题——评《模糊语义学》[J];福建外语;1999年04期

2 杨光荣;模糊语言学:从定量到定性[J];福建外语;2001年01期

3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语言模糊性的多值逻辑问题[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2期

4 崔延强;关于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范畴”一词考释[J];江淮论坛;1993年01期

5 寿建纲;柏拉图范畴论研究——释“通种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1年01期

6 吴涌涛;模糊理论的若干问题[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7 赵亮;从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看模糊语言[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8 吴世雄,陈维振;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9 吴世雄!350007,陈维振!350007;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茹萍;语义模糊性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许青;关于语义范畴模糊性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李昌年;试论形容词的语义模糊性[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5 王秉钦;;漫谈数的语义模糊性与翻译[J];外语研究;1991年02期

6 陈维振;从现象学的角度反思范畴和语义模糊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10期

7 聂仁忠,王玉新;模糊语义浅探[J];济宁师专学报;1996年02期

8 陈保亚;;论语言符号的模糊与指称[J];思想战线;1989年04期

9 吴振国;语义的性质、来源与语义模糊性的根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刘佐艳;关于语义模糊性的界定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史红;;“美”的范畴的语义模糊性[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司联合;;状态句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陈越;卢贤玲;杜学绘;;多级安全数据库语义模糊性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1年

4 林华东;;组合与创造:语言模糊性阐释[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5 黄蓓;;原型释义与经典释义的互补性[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苏少冰;陈彩琦;张积家;陈明贵;胡文文;;颜色的情绪效应及其对城市主色调选择的启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赵希涛;;西班牙语母语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t釽]、[t釽~h]的感知与产生[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绍培;“非物质”与“后文化”[N];深圳特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蔡丽;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勋娟;论词语表达概念时出现的语义模糊性[D];湘潭大学;2011年

2 孙永田;语义模糊性与语用得体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葛婧;诗歌连贯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4 汪玲玲;包含数目词的汉语四字格成语语义模糊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魏杰;从空间整合理论看汉语歇后语的语义建构[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程进;将社会建构主义语义建构模式引入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蕾;英语抒情诗歌汉译中应用概念域和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可能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晓菲;李白诗歌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D];宁波大学;2011年

9 池舒文;语词意义的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64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64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c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