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我看”的词汇化、语法化及形成模式

发布时间:2018-12-11 02:22
【摘要】:20世纪70年代后,语法界兴起了对诸如“我/你说”、“我/你看”、“我想”这类“人称代词+感官动词”的话语标记研究。“我看”类短语的词汇化、语法化问题引起了较多学者的关注与探讨。学界几乎一致认为“我看”类短语已经词汇化为话语标记,其语法化过程遵循由实到虚的演变路径,与动词“看”的语义虚化过程类似。而我们考察的结果不是这样,“我看”作为主谓短语的虚化有别于实义动词,最大的区别是实词是句法和语义上的虚化,而短语是语用上的,即使二者演化路径相似,其各自的特殊性也应成为重点加以区别。 随着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深入发展,以及网上语料库、视频等资源的极大丰富,为我们探讨“我看”的话语功能、演变过程,在交际中体现的交互主观性等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文章将运用五个平面理论,认知语法中的三域理论、移情理论、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等理论,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视角,义素特征分析和频率统计等方法,来阐释“我看”的词汇化、语法化问题,以期厘清其形成模式。 文章总体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明确研究对象,综述前贤研究成果,找出其研究的不足,发现学界忽略了具有强主观性的第一人称代词“我”在“我看”结构中的移情功能,把实词的虚化套用在短语的虚化上,并分析产生误区的原因可能是受语法化单向性原则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两大章节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我看”结构的词汇化、语法化和形成模式三个问题: 在词汇化问题上,立足于原有的三个平面理论,增加语音、文字两个平面,即从五个平面较为全面的考察“我看”结构词汇化的表现和话语功能,并给出其词汇化的机制。 在语法化的问题上,主要阐释三方面问题:一是“我看”结构的演变,二是演变的原因,三是演变的机制。首先,我们从历时角度梳理“我看”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我”和“看”都对该结构的演变起到了作用,因此下文从两个角度即“看”的语法化和“我”的角色作用分别展开论述,考察了“看”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平而上语义、语法、语用的变化,考察了“我”在古代汉语和方言中的不同形态和语义。接着,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移情理论探究了“我”在“我看”结构中的主观移情功能,并试着用图像模拟出其移情过程。最后,结合“一个动词中心说”、“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使用频率”等理论分析了“我看”结构语法化的机制。 在形成模式问题上,采用图示的方法将其过程展现出来。 第三部分是结论,从词汇化、语法化、形成模式三大点概括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我看”已发展为具有引出话题、表达说话人态度与认知等功能的话语标记;“我看”的语法化过程是其主观化增强的过程,“我”和“看”都对该结构的演变起到了作用,“看”在语义上经历了由实到虚,由表视觉的行为动词到表尝试义的语助词的过程,其主观性的不断增强离不开“我”的主观性释放,正是通过“我”这个认知主体的“调焦”,把客观世界的视角调至主观世界,甚至话语交际场景,才实现了“我看”结构的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笔者尝试用图画演示出“我”的移情过程和“我看”的形成模式,即“看”的语义主观化的同时“我”的语义客观化,二者一起经过了一个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双重过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天佑;;“宁可”的词汇化[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2 邵悦;;“因此”的词汇化过程及成因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3 孙畅;;试说词语量词“个”的语法化进程[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7期

4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5 王峤;柴雪松;;动宾式双音结构即动宾式“离合词”离析动因的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6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连动结构的词汇化[J];民族语文;2011年04期

7 孙茂恒;;“大不了”的词汇化及其词典释义探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杨思源;;安徽蒙城方言“叫”字句的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9 毛向樱;;“所有”的词汇化过程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张小会;;网络新语“X+的说”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世凯;;动宾式时量动词“为期”的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邵志洪;;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昌静;;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张高远;;X-er与X-de的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杨静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近10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N];西部时报;2010年

3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肖晓晖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由合至离:语言的类推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刘云 饶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叠形式研究彰显问题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玉荣;基于历时学习者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词汇与句法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维莎;公共政治话语中以术语为手段的掩饰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静;汉韩运动事件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仙丹;“要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银菲;“我看”的词汇化、语法化及形成模式[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潘韬;“以”的虚化:由实词到虚词再到词内成分[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鸣宇;现代汉语“可X”式双音词的词汇化和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青;汉日言说动词“说”和「言ら」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倩;论语法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亚晶;“这样”的语法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东敏;“本X”类副词的语法化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韦皓;“据说”的词汇化问题和相关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1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71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4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