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述评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scholar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forms, grammatical meanings, conditions for the use of verb reduplication, the study of verb reduplication in special books, and the study of verb reduplication in dialects, etc.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controversial questions about the form of verb reduplication,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verb reduplication, whether verb reduplication can bring complement and dynamic auxiliary words, etc.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use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format in the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regional dialects in modern Chinese at different time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with modern Chinese dialects, explain the reason and direction of verb reduplication and evolution. Combining with the overlapping studies of other parts of speech,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overlapping types, generalizes the general law of the overlapping development of parts of speech, and raises the overlapping research to a new theoretical height.
【作者单位】: 河池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吴启主;汉语动词重叠问题杂议[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殷晓明;;试论《元曲选》中的动词重叠[J];古汉语研究;2005年04期
3 荣晶,丁崇明;昆明话动词重叠的句法组配[J];方言;2000年01期
4 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5 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2005年02期
6 陈前瑞!100083;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及其体的地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7 钱乃荣!200436;现代汉语的反复体[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晓芳;宁波方言中与数量成分有关的动词重叠[D];苏州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玉明;夏群;;单音节动词原调式重叠AAy及其状态形容词功能[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2 李建平;唐五代动量词初探[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3 金颖;;试论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6年01期
4 戴梦霞;对外汉语名量词选用教学的一点探索[J];汉语学习;1999年04期
5 屈哨兵;湖北宣恩话“V下V下的”动词重叠及相关问题[J];方言;2001年02期
6 李小凡;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J];方言;2004年01期
7 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8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肖霞;;对连续话语中一些结构轻音音节的声学特性分析[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3 邢红兵;;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柯彼德;;以话题为纲——提高汉语语法教学效率的新尝试[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肖奚强;;“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戴晓雪;;超音段成分的表意功能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彭利贞;;论“应该”的情态与体的互动关系[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张全真;;动词“算”的语义、语用及语法偏误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悦;从《三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看魏晋南北朝汉语双音合成词的发展及演变[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杨娟;现代汉语模糊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泉;单音形容词原型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高明乐;题元角色的句法实现[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7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10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协众;邵阳马草话的状态形容词[D];延边大学;2005年
2 张婷;外国留学生量词习得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徐慧文;《醒世姻缘传》量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郭瑜;“心+方位词”与动词组合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车慧;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补语的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许恺恺;“很多”、“很少”的对称性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郭晓沛;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8 侯冬梅;“洗一次”的句法属性及其相关的语法分析方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燕华;海门话的连读变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宇培;现代汉语表频时间副词“常常”与“往往”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2 李润生;苍溪方言中的“嗒”[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向莉;重庆方言助词“起”浅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荣晶,丁崇明;昆明话动词重叠的句法组配[J];方言;2000年01期
5 屈哨兵;湖北宣恩话“V下V下的”动词重叠及相关问题[J];方言;2001年02期
6 邢福义;《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J];古汉语研究;2005年03期
7 张济卿!日本国神户市滩区高羽町三丁目13—3;对汉语时间系统三元结构的一点看法[J];汉语学习;1998年05期
8 萧国政;李汛;;试论v——v和vv的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6期
9 曾常年;现代汉语动词持续体的反复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10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一种特殊的动词重叠结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行知;;《助字辨略》研究述评[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文军;任艳;;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11年03期
3 王冰;;三十年来国内汉译佛经词汇研究述评[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4 胡海琼;;上古以母研究述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张靖人;;明清以来“东西”研究述评[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齐伟琴;;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7 彭志斌;;国内双关研究述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03期
8 侯莹;;国外外语焦虑研究述评[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9 李佳;王晋军;;东盟国家华文教育研究述评[J];东南亚纵横;2011年08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何家宁;;词典使用研究述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子荣;;“四个世界”理论研究述评[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钟玖英;;零度偏离理论研究述评[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英姿;;译名研究述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钟玖英;;潜显语言理论研究述评[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林华东;;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研究(提要)[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红;;《广韵》异读研究述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士勇;省略研究述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唐黎卿;礼貌研究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解玲;把字句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姜大爽;朱s浴端滴募俳枰逯ぁ费芯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唐小佳;汉语普通话词重音理论对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孙思;现代汉语动趋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建萍;近代汉语“尤最”副词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杨琳珊;中文报刊广告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罗春宏;现代汉语篇章中的总结关系连接成分[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姜丹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7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77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