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状态的分类及其与现代汉语指称语的关联
[Abstract]:The coding form of referential in discourse mainly depends on the cognitive state of both sides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On the basis of discourse model, cognitive stat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unrecognized, recognizable, familiar, activated and attention-centered,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ding forms of reference in modern Chinese.
【作者单位】: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0B35)成果之一
【分类号】:H0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芬;;应酬语的语用关联[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范允龙;;从“大一统幽默观”谈幽默分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3 高乐;王智杰;;论存现句的界定和分类——以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存现句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马秀月;;“重言词”归类问题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严鲁申;;“义近形旁通用”的再分类及深层原因探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6 王圣奎;;论古代汉语委婉修辞的分类、手法及文化意蕴[J];作家;2011年14期
7 王志清;梁学廷;;《现代汉语词典》中“形同音同意义有别的”多字条目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高明乐;;映现理论框架下的动词分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9 周翔;;汉语合音词探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严;;试比较英语和汉语中的被动句式[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曹承弼;;语境分类及其作用的初步探索(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罗燕萍;;浅谈普通话轻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曾德万;;汉语缩略语引起的歧义类说[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蒋文天;;网络语言的分类及其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丽萍;;试论“谎言”的释义及内涵[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姜莉芳;阿美语偏正短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田阡子;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史成周;汉语叙事性语篇和描述性语篇中的信息包装[D];山东大学;2011年
5 张峰辉;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海东;当代汉语流行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熊林春;从认知语用角度看言语误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明芹;AB式象声词的重叠形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宏义;目的论观照下的误译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朴悦嘉;《史记》亲属称谓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李晓玲;《颜氏家训》复音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明;《世说新语》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yN婧;跨文化传播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张明宇;汉字“好”的语义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宋文长;论“会话含意”在中国的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85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8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