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指称性转喻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8 13:14
【摘要】: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构成了一个转喻连续统一体。在这个连续统一体上,一端是构式压制造成的转喻义,一端是概念映射生成的转喻义。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在词义永久性、功能转移和语用效果方面有差异。对转喻连续统一体分析表明,视角、突显和心理扫描识解方式是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产生的认知动因。
[Abstract]:Constructional oppressive referential metonymy and conceptual mapping referential metonymy constitute a continuum of metonymy. In this continuum, one end is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caused by constructional suppression, and the other is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generated by conceptual mapping.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meaning permanence, functional transfer and pragmatic effect between constructive and conceptual mapping referential metonymy. The analysis of metonymy continuum shows that perspective, prominence and mental scanning are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onstructive suppressive referential metonymy and conceptual mapping referential metonymy.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渭深;马永田;;同词反义的认知识解[J];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2 孙娟娟;;表突显结果的“V出O来”构式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3 范伟!210097;关于“这是……”和“这个是……”用法差异的认知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3期

4 易秀清;赵友斌;;反讽的语用功能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3期

5 王湛;;晚清翻译的赞助问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黄远竟;唐廷君;;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相似性[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4期

7 杜丽丽;;从文化接触的视角看汉语中的意译外来词[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张放;;汉语焦点标记“连”字句的语义价值突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9 吕海霞;刘宇红;;从认知角度看语篇信息结构[J];语文学刊;2008年07期

10 王文斌;王脉;;名转动词的认知阐释[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彩霞;;语篇信息结构的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认知视角对语篇语域的设定[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Diane Desrosiers-Bonin;;修辞学历史上的创新视角(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鞠成涛;;从翻译公司的视角谈翻译职业人才培养[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殷璎;;从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的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宋晖 通讯员刘冬青 宋青;词汇学研究手段与视角皆多元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晓阳;语言的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凌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5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宇宏;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沈杏轩;基于隐喻视角的《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原;主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阐释[D];苏州大学;2007年

2 陶静;认知语法意象理论在古诗翻译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4 霍敏;新闻报道的叙事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5 杨可人;现代汉语类后缀的语法语义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张敏;倒置的隐喻[D];河南大学;2005年

7 吕自先;论译者的翻译风格[D];河北大学;2006年

8 张伟;从人际功能视角阐释权势与等同[D];北华大学;2007年

9 孙艳芳;阅读中不同施事者对视角选择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毕其玉;对汉译本《洛丽塔》的多角度述评[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85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85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c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