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接触、接触语言学与汉语方言研究
[Abstract]:Contact linguistics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emerged in the 20th century. It is separated from sociolinguistics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dialects. Language contact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and its essence is cultural contact. The various motivations of human social activities promote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which make the forms of cultural contact extremely rich, and also provide a wide range and opportunity for language contact. The attention to language contact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times, but it is fashionable to study language in the framework of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Dialect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tact and language contact, the study of dialects can create a vast world.
【作者单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项目号:09XYY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金丽藻;;赵元任与常州方言语音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2 张倩红;;解读阿拉伯人的内心创伤——评《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J];世界历史;2006年03期
3 杨卫东;戴卫平;;英国地名的历史文化涵义[J];开封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杨春宇;;东北亚语言发展与辽宁文化战略对策[J];理论界;2010年02期
5 戴庆厦;田静;;语言的外部影响与内部机制[J];民族语文;2007年04期
6 金有景,金欣欣;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詹伯慧;;汉语方言研究30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詈词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秦廷斌;;土家族语言的现状与保护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侍中;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说辩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石田田;;对《尔雅》编排体例的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戴亮亮;;溧阳内部方言的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7 王谦;苏宁;;浅论新时期乡土文学中方言的审美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林芳;荣吉;;论戏剧艺术中的独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9 李慧;曾智;;试析楼盘广告语对语言得体性原则的偏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曹志国;;文学语言与生活的距离——以宫林的小说《大雾弥漫》、《点晕》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徐志凡;;高职英语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现象的反思[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家宁;林哲;;谈外来词的汉化处理[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李开;;从理论启蒙到理论体系——学习高名凯先生《语言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郭旭东;;岛内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表现及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5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冀青;冯保初;李晓红;;创建规范开放的语用环境[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7 郭威彤;梁青青;裴东;李锦珑;杨鸿武;;普通话到西安话的韵律转换[A];第18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09)、第5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09)、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09)论文集[C];2009年
8 欧妮;;突显地域性 增强实用性——由通用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不足引起的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茜;词语借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丁雅敏;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传播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小英;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周美庄;《全宋文》江浙文人用楙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李艳春;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网络语言的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崔学勤;汉语字母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林一鸣;《字学指南》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承亮;汉语颜色词“白”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炳迢;;简介几种我国现代方言词典[J];辞书研究;1984年01期
2 金丽藻;;常州话绅谈与街谈之离合融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3期
3 陆俭明;新中国语言学50年[J];当代语言学;1999年04期
4 钱曾怡;世纪之交汉语方言学的回顾与展望[J];方言;1998年04期
5 李行杰;描写分析 综合创新[J];方言;1999年01期
6 李树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汉语方言研究[J];方言;1999年01期
7 鲍厚星,陈立中,彭泽润;二十世纪湖南方言研究概述[J];方言;2000年01期
8 詹伯慧;二十年来汉语方言研究述评[J];方言;2000年04期
9 李蓝;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J];方言;1997年04期
10 詹伯慧;《方言》二十年述评[J];方言;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慈惠;李向奇;;文化接触、语言接触与美国英语演变的类型和机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赵滨宁;;英语外来词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杜楠;;文化接触与语言变异[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4 王瑾;黄国文;;接触语言学视角中的翻译——广州报章翻译现象分析[J];中国翻译;2006年05期
5 郭林花;英汉语言玛赛克现象分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李香玲;;语言接触与文化融合交织出和谐文化[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7 董丹;;浅析新疆汉维语言接触及其引发的演变[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曹道巴特尔;语言接触所产生的蒙古族直系血亲亲属称谓词地区差异[J];满语研究;2004年02期
9 叶君;;语言接触中的文化潜移与认同[J];长白学刊;2008年04期
10 吴安其;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J];民族语文;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2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4 王小凤;;跨文化交际中词语借用印记[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红岩;;语言传播文化中心的现代性重建——跨文化语言传播观念论[A];聚焦世界华语播音[C];2004年
6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祖生利;;元代蒙古语同北方汉语语言接触的文献学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8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锐;;大学生星座文化接触行为研究——消费文化下的青年时尚透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N];北京日报;2003年
2 基金处;我院新获4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赵雨林;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2)[N];黑龙江日报;2004年
4 早报记者 陈佳;天堂将如图书馆一般……[N];东方早报;2005年
5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周振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门番语杂字全本》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仁顿珠泽;一个博士生的求学路[N];中国民族报;2006年
8 袁志勇;“字母词”走进日常生活[N];科技日报;2007年
9 商子雍;解读两个德国小伙的西安城墙秀[N];西安日报;2008年
10 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规律[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5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8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旦淑芬;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王玲;论汉英语颜色词文化差异及其文化接触[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3 王晶晶;跨文化接触对肤色、面孔吸引力、人格以及生活成功度知觉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邵大艳;汉俄语言接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田丽丽;语言接触视域中的英汉借词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得泽;非语言传播:沉默的跨文化接触[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夏莲;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8 郭云婷;语言接触视角下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对新疆汉语方言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付乔;五屯话的格和体态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魏伟;现代汉语外来类词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5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95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