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脸”的跨文化隐喻认知

发布时间:2018-12-31 15:50
【摘要】: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比分析了概念隐喻HONOR IS FACE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映射结构,并从文化角度对"脸"的认知方式和隐喻化功能进行解读,可以说明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机制具有系统的普遍性和文化的调节性。因此,对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不仅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而且对外语学习与研究也有裨益。
[Abstract]:By using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mapping structur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HONOR IS FA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interprets the cognitive mode and metaphorical function of f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metaphor as a human thinking mechanism has a systematic universality and cultural adjustment. Therefore, the cross-cultural stud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search.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SJGLX086)
【分类号】:H15;H3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2 向二兰;;“脸”的隐喻意义探源[J];外语学刊;200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凤;“头”的文化语义分析:俄汉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3 王松鹤;;认知框架中的意义与含义反思[J];外语学刊;2006年04期

4 薛忆沩;概念隐喻理论与汉文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3期

6 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化[J];科学之友;2004年12期

2 ;《中国文化概述》出版[J];秘书;2005年01期

3 ;文化到底是什么?[J];北方音乐;2006年02期

4 王晶芝;杨忠;;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赵波;试论地域文化的变革与重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孔润常;《红楼梦》里飘酒香——《红楼梦》中的饮酒描写[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5年04期

7 ;江西上栗县花炮文化展新姿[J];花炮科技与市场;2005年Z1期

8 龙应台;龙应台谈文化[J];大学时代;2005年07期

9 孙滢;卖馅饼儿还是比萨饼?[J];中国机电工业;2005年08期

10 杨洪艳;;谁的自由? 莱克夫的自由——也谈莱克夫的概念隐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宝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李裕琢;李丽霞;;西方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登浩;王登峰;;基层党政干部的幸福感结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程开先;;抓文化培训 促企业发展[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5 吴胜涛;张建新;赖建维;王玮;毕研玲;;事件归因的跨文化一致性与差异性:中美韩媒体及被试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归因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朱瑞玲;张诗音;;人际关系中的情绪表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陈皓;;现代设计的文化符号表达[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8 吕光明;邹长新;辛成会;杨峰;李力;段元柱;;把握五大支撑点 提升文化执行力[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复东;;淮河文化漫谈[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二平;沈峥嵘;;中国文化下的关系绩效及其对绩效评定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让教师重获尊敬[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特级教师 李增福;函数[N];山西科技报;2002年

3 (德)君特·格拉斯著 蔡鸿君 译;我的世纪[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侯青;国际电子商务XML/EDI特点及现状[N];国际商报;2001年

6 钱锋;点击文综试卷 增强教学对策[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7 朱阿兴;我的同事段义孚[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李忠杰;人格力量很重要[N];人民日报;2000年

9 古桥;家长 你为何拒绝双休日?[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记者 杨明炜;中国推出最受尊敬企业评价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洪波;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卡丽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潘殊闲;叶梦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马卫平;体育与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福胜;法治的人性基础[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黄健;穿越传统的历史想象[D];浙江大学;2008年

9 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窦雪霞;统计思想演变与融合发展探讨[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凤;英汉经济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白雪;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之光;《宠儿》中的概念隐喻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汪雯;计算机与互联网术语中的隐喻学理据[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王化;英语时态的隐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二娟;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莎翁作品中的时间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刘丽丽;从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通感[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凤平;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9 吴华;英汉天气词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邢锐;概念隐喻理论关照下的英汉习语对比分析[D];中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96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96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4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