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转喻的图式及其例示的语言差异——以英汉名词动用为例

发布时间:2019-01-01 16:05
【摘要】:结合有关名词动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考察了名词动用分类和分布的转喻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现代英语和汉语名词动用现象进行了对比,探讨英汉名词动用的语言差异与转喻图式—例示级阶的关系,指出"图式—例示"级阶揭示了一般概念结构和语言特有概念结构的联系。
[Abstract]:The metonymy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oun use is investig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n noun us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se of nouns in moder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nouns and the metonymy schema-case level.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chema-example" order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l 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the language-specific conceptu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
【基金】:教育部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号:07JC740005) “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2 周领顺;英汉名—动转类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3 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4 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王黎;关于构式和词语的多功能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竟成;现代汉语里的名作动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周敏;方宗祥;;“都是……惹的祸”构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隋晓雪;;名动转用研究与“语言经济原则”[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2期

4 曾倩;;动词化结构的行为转喻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刘国辉;;“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刘甜,刘晗;关于“您昆明了吗”的深层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陆俭明;;要重视特征的研究与描写[J];长江学术;2006年01期

9 胡宝华;;英语名词的动用现象[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10 操凤玲;;花园路径句的构式语法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晓惠;;从认知视角理解名词动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余求真;;词义引申中修辞现象的认知解释[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卜玉坤;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陈海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概念库的经验识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何星;名转动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洪芳;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转类词的及物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向琦丽;现代汉语名词活用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洪丹凤;基于语料库的名转动词现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颖;基于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英汉存在构式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万会;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的形容词转类名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萌;移就辞格的构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梁庆;语言非范畴理论下英语名词功能多义性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吉红;语言的非范畴化及其演变过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启川;近20年古汉语词类问题研究刍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司显柱;;英语名词动用及其修辞效果[J];山东外语教学;1992年Z1期

3 吴景荣 ,王建之;英汉词性漫谈(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年03期

4 徐盛桓;含意本体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3期

5 徐盛桓;含意本体论论纲[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01期

6 徐盛桓;含意的两种形态[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02期

7 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8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司显柱;英汉名转动词比较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0 徐盛桓;话语含意化过程——含意本体论系列研究之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涛;;试论名词动用的认知思维[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王薇;寮菲;;转喻—隐喻连续体在名词动用的类型表现及影响[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刘珍;;名词动用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3期

4 张权,张立新;论图式推论的转喻理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彭月华;刘正光;;名词动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6 王薇;丁丽宏;;名词动用理解过程的联整模型解释[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2期

7 贾君芳;;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张凤!471003洛阳外国语学院10号,高航!471003洛阳外国语学院10号;语义研究中的认知观[J];中国俄语教学;2001年01期

9 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8期

10 孙秋月;;间接言语行为语用推理的两种阐释——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观[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良富;;图式与解剖学课程的关系[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2 郑玉洁;;提高地理信息的输入效率的几点做法[A];冶金地质勘查技术文集[C];2003年

3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王映学;;论认知负荷理论视野中的课程教学设计[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江怡;;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纪念康德逝世二百周年[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晓龙;陈英和;;图式激活理论的初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芳徐 田浩 鲁潇潇;“地图式管理”让城市更美好[N];中国建设报;2011年

2 郭东健;图式以外的思考[N];美术报;2004年

3 石万钦;图式效果--现代盆景的追求[N];中国花卉报;2005年

4 胡敬德;折射出理念辉光的图式[N];文艺报;2004年

5 刘墨;古典图式的现代魅力[N];汕头日报;2006年

6 谢天叙;案头与文心[N];美术报;2007年

7 詹宇宏;形式背后是精神[N];美术报;2003年

8 万明;《船政》与明代部颁船式的发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亢舒;“地图式管理”的启示[N];经济日报;2011年

10 崔彦玲;当好地图式领导[N];常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4 白立娟;论改造主观世界[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7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王静;英语名化的语法转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色彩的隐喻与转喻[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李春琳;多义词意义范畴的概念化——EYE的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5 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园园;英汉名词动用的认知转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群;“手”隐喻的认知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9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认知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97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97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d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