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心理视角研究新词语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perspectives in the study of neologisms, among which the cognitive-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s still in the ascendant stage. From the macro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neologisms: context, frequency, semantic transparency, degree of refinement and activation of features, and so on. Most of the neologisms are not created at will, they are bound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categories of human cognitive concepts. From the microcosmic case, in the newly named compound words, the mode of "natural creation" is the majority, which is the mode of superior selection. And the "man-made nature" model is extremely unable to produce. It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deepen the study of neolog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psychology.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基金】: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新创名词性粘合结构的认知语义研究”(2012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统计的两岸华语口语语法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3YJC740018)的资助,特此感谢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吕叔湘;;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J];辞书研究;1984年01期
2 刘红妮;;“X奴”族新词及其社会文化心理[J];汉字文化;2008年04期
3 杨彬;;计算机英语新词的认知语义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4 刘烨,傅小兰,孙宇浩;中文新异组合概念的解释及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2004年03期
5 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2001年03期
6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3期
7 许光烈;;从“非典”词群的遴选看词语定型的理据[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仇旭;;副名结构:语言中的新构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徐茗;比字句结果项与比较点的联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林一鸣;;从“敦”字读音演变看汉语多音字的音义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6 白雪;;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7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尹晓薇;;“教父”新义与“教主”新义的认知学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9 谢蓓蓓;;2007年度新词语引起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10 毛艳玲;;浅析“X中之/的X”格式的语义语法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梅俊杰;;论德范克主编的《ABC 汉英词典》的实用性——兼与北外《汉英词典》(修订版)对比[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罗思明;;词典使用技能教学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释义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郑丽;;《新华字典》新旧版本“扌”部动词释义对比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谢俊英;;新词语与时尚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与分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李润生;;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料”说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原新梅;;《现代汉语词典》3—5版对字母词语的语义类别和释义变化[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云美;《现代汉语词典》属性词收词与释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林静;词语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博;现代汉语新词语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润桃;;“奴”的文化蕴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纪蓉琴;付添爵;;上下义关系理论与TEM-8阅读理解相关性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4 黄月圆;复合词研究[J];国外语言学;1995年02期
5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6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_双+N_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7 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8 何元建;回环理论与汉语构词法[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9 姜向荣;;话语标记“对了”的篇章衔接功能[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刘勇;说“真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2 吴静;图式理论与当代汉语名名复合词的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周日安;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阮氏秋荷;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厉霁隽;“真”和“真的”论析——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及其语法化过程和机制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丽萍;唐德根;;跨文化交际语境与隐喻的理解[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林青;;理解何以可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姚博士;;破解“绝妙好辞”[J];咬文嚼字;2010年05期
4 刘正光,周红民;惯用语理解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2年02期
5 黑明燕,旷寿金,刘备战,鲁建云;医学本科生对临床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理解和要求[J];实用预防医学;2003年03期
6 王永德;不同母语类型留学生理解汉语句子的实验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3期
7 黄忠廉;;小句中枢全译说[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8 邵有学;;语用含糊的生成和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9期
9 胡志英;;语言与阐释:解读20世纪西方阐释学之语言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许建华;;情、理、法结合的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文教学法[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谢俊英;;新词语与时尚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与分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洪波;;近年来汉语新词语的整理和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颜伟;;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VSM新词发现策略[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谢俊英;;新词语发现手段和新词语词典编纂浅谈[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述学;;新词语语料库建设的一些构想[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善涛;李敏;;基于信息库的新词词汇共性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珉;关于“政治”的一个理解[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唐红丽;新词语记录社会变化脉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洁;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吉艳;汉语新词语词群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环;论译者的主体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雪洁;口译中的理解与记忆[D];四川大学;2005年
3 肖科见;典故词语意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惠娜;外交语篇中语用模糊的生成与理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王芳;长期记忆在口译中的重要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彭彩红;留学生汉语叙事语篇零形回指的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谭艳萍;从认知负荷模式看译前准备对提高口译质量的作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宿哲骞;有关隐喻性网络词语理解与应用的差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永红;从关联的角度看言语幽默[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2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0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