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安陆方言的两种正反问句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egative words and their position in the sentenc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estions in Anlu dialec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VP" and "V". "VP" is used as "already", and "V" is "not VP" for "pre-existing". In addition, there are five special positive and negative patterns in V VP mood word format.
【作者单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H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晟宇;;疑问语气词的连用[J];语文学刊;2005年17期
2 丁雪欢;;初中级留学生是非问的分布特征与发展过程[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3期
3 尹世超;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J];方言;1999年02期
4 邝霞;“有没有”反复问句的定量研究——对经典作家白话文作品的定量研究[J];汉语学习;2000年03期
5 程凯;汉语是非疑问句的生成解释[J];现代外语;2001年04期
6 王森;王毅;姜丽;;“有没有/有/没有+VP”句[J];中国语文;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2005年
2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方小燕;广州话句末语气助词对句子表述性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2年
4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何霜;忻城壮语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素英;聊斋俚曲中的选择问句和是非问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董宪臣;现代汉语是非问句的疑问程度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3 钱成慧;平阳话的疑问语气词[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熊子瑜;疑问信息及其载体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5 程凯;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句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6 李孝娴;固始方言问句系统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沈学牧;对韩国留学生典型语气词“吗,呢”习得过程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8 廖崇阳;语言中的主观性与“吗”字问句[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9 曲红艳;反诘语气副词的功能考察[D];延边大学;2004年
10 陈昌霞;射阳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戴耀晶;汉语否定句的语义确定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英绿;韩汉语正反问句对比[J];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2 吴振国;;关于正反问句和“可”问句分合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J];语言研究;1990年02期
3 王玉梅;;江苏泗阳方言正反问句的构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戚晓杰;威海方言的正反问句式[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5 何元建;;语法运作的经济原则:正反问句、否定词问句、选择问句三者结构关系的再调查[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6 张庆梅;;《金瓶梅词话》正反问句式、语义考察[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彭苗苗;;试论粘合式述补结构的正反问类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佟福奇;佟淑玲;;正反问、选择问的答句类型及其生成机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9 郭利霞;;山阴话的正反问句[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赵红;;浅析“X不X”式中的X[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翟会锋;;毕节三官话里的是非疑问句[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万丽媛;;南昌(昌东镇)方言句末语气词的构造、音读和功能[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4 邓永红;桂阳土话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2005年
6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周洪学;湖南安仁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东芳;类型学视野下的正反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蕊;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正反问句使用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龙娟;正反问句和“吗”字是非问句的对比分析及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陆志军;汉语正反问句的最简句法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林娟廷;正反问祈使义句的句法、语用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汤洪丽;汉语正反问句的历时演变考察[D];苏州大学;2008年
7 王玉梅;泗阳方言正反问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彭婕;《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申云玲;“有没有/有+VP”句法结构的嬗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冷艳青;《三遂平妖传》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15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1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