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中虚词“与”及其相关句型
[Abstract]:"who is mine?" its and geometry, "what. And what," peace and understanding. "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he" in these sentences have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anguage systematization and sentence patter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a characteristic usage of "he",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he" in this kind of sentence is a function word in a sentence, and its main function is to help a senten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先秦两汉出土文献句法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6JJD740011) 上海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403)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建生;“吾谁与归”解[J];古汉语研究;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张宗福;;论《离骚》与屈原的遭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5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7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8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董常保;;羌族《招魂》唱经与《楚辞·招魂》的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10 王硕民;《韩诗外传》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4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5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7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卫民;;汉长安城植被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10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东青;;《现代汉语》“来着”的词义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7期
2 张青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4期
3 王敌非;;满语语气词研究[J];满语研究;2009年02期
4 潘玉坤;;句中虚词“与”及其相关句型[J];语文研究;2011年01期
5 覃金玉;;长阳方言中的虚词“哒”初探[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赵执锋;;《晏子春秋》的虚字“夫”的研究[J];语文学刊;2009年08期
7 黄维;邓艳平;;你认识“了”吗[J];大众文艺;2010年11期
8 刘旭;程晏萍;;虚不失其重——论古汉语虚词英译理解的几个关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Z1期
9 李小军;;虚词衍生过程中的语音弱化——以汉语语气词为例[J];语言科学;2011年04期
10 刘叔新;论现代汉语助词的划分[J];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慧群;;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问题的思考[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熊子瑜;林茂灿;;语气词“maO”的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3 徐阳春;;从汉语特点看中国古代逻辑[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4 张锦笙;;“所"词新探[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5 李小明;王亚莉;易立夫;杨静;孙金城;;自动分词中的单字虚词处理[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张文贞;;枣庄方言语气词“来”的语法化阐释[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杨红华;;南宁普通话的语调、语气词及其声学表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邓晓玲;;俄语科技语体中的语气词[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屈六生;;一部独具特色的清代满语语法著作——评述《清文虚字指南编》[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10 邹敏;;爱的引导——“I love…”句型的教学案例[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旭 整理;中医院校应设置古汉语课程[N];光明日报;2010年
2 李宗江;新虚词园地(三)[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李宗江;新虚词园地(五)[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4 李宗江;新虚词园地(八)[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李宗江;新虚词园地(九)[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6 梁朝文;布依语汉语语气和语气词对比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0年
7 傅斯;和上司沟通必备8个黄金句[N];经理日报;2008年
8 曹保顺;2004年高考语文虚词解析[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孙万科 王卢莎;从普通市民到古汉语权威[N];辽宁日报;2001年
10 岳敏兰(作者单位:靖煤公司第四中学);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N];白银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银晶;“也”、“矣”、“已”的功能及其演变[D];北京大学;2012年
2 武氏明河;汉越语气词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5 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任晓彤;元杂剧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孙汝建;语气和语气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1998年
9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岩璞;东北小品演员语言中语气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桂峰;《型世言》语气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尤素梅;后置标记“好了”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怀商;越南岘港学生使用汉语语气助词的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荟荟;现代汉语“逆转性关联词语+语气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管海英;汉语语气词的对外教学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7 宋加群;安徽怀远方言的语气词“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启萍;新生语气词“哦”的多维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王彬安;枫泾方言语气词“嘎”的用法和功能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邢锐;美英学生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习得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19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1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