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A”与“不够A”结构考察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large-scale corpus of "enough A" and "not enough A" and related formats a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consists of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ree parts.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significanc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corpus of this thesis are discussed. The main part includes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our.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enough A" and "not enough A"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 cover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ntactic functions of "enough A",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in the "enough A" structure,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fficient", the syntactic relationship of "sufficient A", and the syntactic components of "sufficient A". The antecedents and heel components of "enough A" and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enough A". The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not enough A" includ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not enough A",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not enough A", the syntactic component of "not enough A", the preadditive element of "not enough A", and the posterior part of "not enough A". It also makes a syntactic contrast between "enough A" and "not enough A".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enough A" and "not enough A", focusing on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semantic orientation, semantic features and so on.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A in "enough A", the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sufficien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sufficient A". Secondly,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A and the semantic analysis of "insufficient A" structure are discussed. Then the semantic comparison between "enough A" and "insufficient A" is made. The fourth chapt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looming problem of A in the structures of "enough A" and "insufficient A". The causes of occult A are discussed from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ellipsis and implicature. Finall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this paper.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彩凤;;试析东北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咣咣、嗷嗷、嘎嘎、哇哇”[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唐贤清;陈丽;;“死”作程度补语的历时发展及跨语言考察[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3 年玉萍;;陕西方言中“嘹咋咧”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4 仇旭;;副名结构:语言中的新构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张彩霞;;浅谈“程度副词+名词”结构[J];大家;2011年17期
6 曲建华;;《水浒传》中常用动量词探析[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7 孙明波;;简述谚语的语义特征及其语法功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8 房红芳;李延波;;“XX门”的语义演变探微[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刘晓春;;《韩非子》中表极度的程度副词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杨帆;;洛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特点浅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颖;;程度副词“很”与“非常”[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晨光;蔡东风;;利用语义特征生成搭配[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郝敏;;现代汉语“不+NP”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赵宏;;日语口语中的程度副词使用特征[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6 付继伟;;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状况的考察与分析[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7 刘晓梅;;汉语贬义高义程度副词略说[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8 梁源;黄良喜;;再探讨汉语实词的句法类别不定——从词类原型的语义特征出发[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10 甄超;郑涛;许洁萍;;基于音乐语义信息的音乐流派分类研究[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娟娟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留学生与本族人汉语程度副词使用情况浅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吴娟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程度副词偏误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3 微软中国研究院 陈正 李明镜 马维英;互联网上图像信息检索[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刘慧英;口语语病的两个语法成因[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手机垃圾短信拦截技术方案亟待推广[N];人民邮电;2008年
6 黄世中;一脉相承 各居强势[N];温州日报;2008年
7 ;“短信防骚扰”需要先进方案支撑[N];人民邮电;2007年
8 郎晓黎;以简单破解手机安全[N];通信产业报;2008年
9 徐斐;金华方言撷趣[N];金华日报;2005年
10 记者 钱戈;过滤垃圾短信 用户终身免费[N];人民邮电;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军;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危艳丽;汉英模糊量表达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文雅丽;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石德富;台湾卑南语构词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韦娜;基于内容图像检索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吕凝;基于内容的视频数据库多模式检索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小丽;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深层语义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2 何亚萍;湖北天门话程度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巫洁;《儿女英雄传》程度副词计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慧;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程度副词“很”的偏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丁方波;自然语言理解中副词修饰作用的研究及其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周静;《敦煌愿文集》程度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倩琳;“程度副词+有+NP”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换玲;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程度副词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10 李颜弟;表程度范畴的负面语义源词语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34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3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