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近三十年中国流行语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9-03-05 15:03
【摘要】:语言的变化与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其中尤以流行语最具代表性,它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社会的图景"。近年来对流行语的相关研究也日趋深入,主要涉及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本文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联系流行语的形式特征及其同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先对流行语产生和传播的路径与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将当代流行语的发展过程作简要的回顾和总结,继而根据流行语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进行文化层面的探讨,以期从多角度阐释当代流行语所具有的时代特质和深刻内涵。
[Abstract]:The change of the 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the society, especially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popular language, and it shows a large "the picture of the society" to the people.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the popular languag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depth, mainly in the fields of linguistics, sociology, culture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social life of the popular language is contacted, the path and the method of th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popular word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popular language is briefly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n, according to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popular language itself,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level is carried out, with a view to explaining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popular language from a multi-angle.
【作者单位】: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曾祥喜;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对汉语新词语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3年12期

2 任龙波;从20世纪的英语流行语看英美社会文化的变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劲松;流行语新探[J];语文建设;1999年03期

4 杨建国;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认定[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红;英语中的委婉语[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任荣;流行语背后的语言经济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文红;股市词语流行现象分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丁加勇;论流行语语义的不确定性及其发展前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曾祥喜;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对汉语新词语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3年12期

6 刘兆英;;论流行语语义的综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7 杨婧;英语流行语及其发展趋势[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戴中明;体育词语的借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江进林;舒白梅;;论“PK”的流行原因及其词义转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10 梁其贵,高德胜;语言、叙事与道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杨建国;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欢;多元化社会中的英汉新词[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轶;词义变异的认知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永勤;当代北京流行语调查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4 李丹;中学生流行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于静;英汉流行语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张琳;流行语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7 裴文倩;当代社会流行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红;手机流行语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白云霜;当代汉语新义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朱薏;流行词语计算机获取模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澄宇,陈思宇;流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传媒观察;2005年03期

2 赵志立;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使用与满足”——一种新的受众观[J];当代传播;2003年01期

3 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4 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01年02期

5 张允若;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年01期

6 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胡翼青;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8 李立文,余冲;突发事件中的传统传播与网络传播[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9 彭鹏;网络舆论的功能及调控策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明安香;关于信息传播全球化和新世纪初我国传播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下篇)[J];新闻界;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小龙;文化阐释:中国古代语言学之源[J];学术研究;1995年04期

2 肖模艳!136000;汉字与神话——汉字文化阐释之一[J];汉字文化;2000年04期

3 万献初;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01期

4 单殿元;梁孝梅;;《说文解字》肉部的文化阐释[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5 张靖华;;释“弃”[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孙卓;;《说文解字·戈部》的文化阐释[J];语文学刊;2010年07期

7 何牧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阐释[J];黑河教育;2010年10期

8 季钰;;《说文解字》“心”部字的文化阐释[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刘麦田;;也说“词义引申”[J];语文学刊;2009年22期

10 陈朝珠;;北海白话词汇的文化阐释例说[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余中先;重译与合译中的利弊[N];人民日报;2004年

2 辽宁社科院 曲彦斌;网络语言的使用与规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吴锡平;流行语解码[N];人民日报;2003年

4 记者 徐川山;扎实推进中国的语用学研究[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惠玲;汉语“双重意义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刘宏丽;明清敬谦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海英;《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阐释[D];扬州大学;2007年

2 夏金波;《尔雅·释地》及其注文之文化阐释[D];湖北大学;2012年

3 邹小华;“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管彬尧;英汉招聘广告评价意义的跨文化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秦蕾;《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的文化阐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朝珠;北海白话词汇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7 斯琴;蒙古谜语的牧业文化阐释[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王建军;《说文解字》宫室类名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艳华;《说文解字》建筑词的文化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邱志玲;试论汉字学与汉字文化学框架内的汉字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35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35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a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