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类型对语音变异的制约——以江苏溧水“街上话”为例
[Abstract]:Taking the phonetic variation of "street dialect" in Lishu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restriction of vocabulary type on phonetic variati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lexical types have a restricted effect on phonological variation, and different types of vocabulary have different constraints on phonological vari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rrowing of Putonghua word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nfluence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other word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nunciation of Mandarin words is promoted gradually from "common words / square common words" to "inherent words". The influence of Putonghua on dialects and their acceptance of Putonghua is a gradual and dynamic process.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0YJA740031)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0YYB005)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JD740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勋宁;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2 付义荣;南京市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及其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文;语言流变过程状态的时空观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汪一为;认识当前社会现象的两把钥匙——阶级分析法和阶层分析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李慧敏;江淮官话的归属与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王燕灵;关于少数民族汉语词汇教学中新词新义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张德新;;汉阴方言语法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6 李云龙,王玉兰;词义演变原因刍探[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7 陈保亚;;从语言接触看历史比较语言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郭强;试论中国社会结构的断裂与转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9 粟守廉;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及几点思考[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10 冯培;社会变革中的大学青年与高等教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又清;;以毛泽东统战理论为指导,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的统战工作[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段京肃;;社会关系的变化与信息传播权利的转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李红涛;;强势与弱势分割——信息传播资源分配结构的动态观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李小勤;;中国传媒对“他者”的再现:《南方周末》的农民(工)报道之内容分析,1984-2002年[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陈红梅;;试析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及其影响[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荣宁;;新中国社会阶层演变与民主监督制度建设[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殷树林;;也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轶;;普通话儿化音的测试和培训对策[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晖;;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词汇、语法问题[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宋福范;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江荻;论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谢建猷;广西平话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廖美珍;问答:法庭话语互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蔡永莲;高等教育非公共消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9 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海江;汉语方言义位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芳;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章黎平;《广韵》止摄字在胶辽官话中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章文静;江淮方言、汉语普通话和英语标准发音语音体系的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郝会丽;论新闻语体[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谭代龙;《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张晓萍;国家—社会视域下的权利—权力与权利—义务[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阳欣;《大正藏》音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党晨飞;土地制度变迁与中国现代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炜;影响拉萨城镇居民双语使用的若干因素——1999年西藏城镇居民语言使用调查报告之一[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3 张先亮;中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现状与对策[J];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04期
4 齐沪扬,朱琴琴;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02期
5 谢俊英;;中国不同民族群体对普通话的态度差异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霭堂;藏语中的异根现象[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2 刘虹;;大连话语音差异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J];语言研究;1986年02期
3 周一民;口语“这、那、哪”的语音变异[J];汉语学习;1987年02期
4 周玉忠;;英诗的语言变异[J];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03期
5 徐通锵;;语言变异的研究和语言研究方法论的转折(下)[J];语文研究;1988年01期
6 熊庆年;钱大昕音转说试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7 邓浩;;论现代维吾尔语语素的语音[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8 沈孟璎;陆文夫作品中语言变异手段的运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9 黄行;;广西龙胜勉语的语音变异[J];民族语文;1990年01期
10 陈宗振;现代维吾尔语词根的语音变异及同根异形词[J];语言与翻译;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善广;姜淇远;;语音技术用于提高人—机系统工效的可行性实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2 徐近霈;刘明宝;杨子云;;高噪环境下顽健语音特征抽取[A];第三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3 吕成国;周健;诸光;王承发;徐近霈;;高噪声有变异语音库的建立[A];第五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张翠玲;崔景旭;谭铁君;;话者语音自身变异和话者之间差异的实验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杨俊杰;李晓勇;崔效义;李敬阳;王莉;冯祖;;双胞胎语音共振峰频率特性的差异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6 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语法成分的语音变异[A];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安琛;;网络语境下语音变异的认知浅解[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王仲黎;祁阳方言语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海燕;海南闽语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黄晓佳;《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文体的功能主义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3 梅丽;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舌尖后音的语音变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4 管延增;青岛城区尖团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5 李娟;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变异文体翻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陈瑶;语音变体成因分析的“多条件叠加式满足”模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书仓;形式变异与精神表达[D];河北大学;2005年
8 宋学东;语音变异及其语用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卫强;广东从化粤客方言语音变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白兰;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语音变异[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38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3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