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顺应论角度研究《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发布时间:2019-03-16 06:44
【摘要】:小说《围城》自出版以来就引起了评论界剧烈的反响。传统的文学批评往往从幽默入手研究小说的语言特色和文体特征。而语码转换作为小说的另一个语言特色却遭到忽视,对于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们一般从社会语言学的“标记理论”来分析其社会功能、语言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却很少从语用功能方面来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以及对作者意图的实现中的作用。本文拟从另外一个角度,即顺应论来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而复杂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使用者在同一语篇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变体转到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或变体。而小说中的语码转换往往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码转换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仅从语言学上来说,就有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语法学等路向来探讨语码转换。然而它们只是从某一个方面解释语码转换的某一个特征,并不能全面充分地解释其机制和功能问题。 本文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论和于国栋的语用模式为理论框架,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所遵循的语法规则以及它们的不同的语用功能。通过分析表明,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是语言使用者为了成功交际而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方便的进行言语表达,避免由于谈论社会禁忌问题带来的尴尬,满足人们各种心理要求,如缓和气氛、制造幽默、炫耀等。《围城》中语码转换的出现不是杂乱无章、随机安排的,是有规律的,是作者精心设计来参与人物性格塑造的。语言与社会文化不可分割,小说中的语码转换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紧密相关的,社会背景决定了文学作品中语码转换的使用。 通过对《围城》中语码转换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小说中语码转换的功能和作用,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小说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激发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对语码转换这种现象的深刻认识以及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丰富钱钟书研究以及《围城》研究,也可以对顺应论进行系统的验证,促进理论的发展。
[Abstract]:The novel "besieged City" has caused a sharp reaction from the critics since it was published.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often starts with humor to study the linguistic and stylistic features of novels. As another linguistic feature of the novel, code-switching has been neglected. For this spe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linguists generally analyze its social function,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from the "marker theory" of sociolinguistics. However, very little analysis of its role in the novel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uthor's intention is m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func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code-switching in besieged City from another angle, i.e. adaptation theory. Code-switching is a universal and complex language phenomenon in which language users switch from one language or variant to another in the same text. Code-switching in novels oft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character and realizing the author's intention to write. Code-switching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ince 1970s. In linguistics alone, code-switching has been discussed in socio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grammar and so on. However, they only explain a certain feature of code-switching from one aspect, and can not fully explain the mechanism and function of code-switching in an all-round way. Using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and Yu Guodong's pragmatic model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rammatical rules followed by code-switching and their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in besieged City.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code-switching, as a special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adaptation of language users to language reality, social norms a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successfully. It can help people to express themselves more conveniently. Avoid the embarrassment caused by talking about social taboos and satisfy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demands of people, such as easing the atmosphere, creating humor, showing off, and so on. The appearance of code-switching in the besieged City is not chaotic, randomly arranged, but regular. It was carefully designed by the author to take part in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character. Language and social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Code-switching in the nov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The social background determines the use of code-switching in literary work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 in "besieged City", we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and function of code-switching in novels, but also help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writing intention of novels and authors. It can also stimulate the deep understanding and interest of language learners and users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code-switching.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enrich the study of Qian Zhongshu and besieged city, also can systematically verify the adaptation theor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少虹;;语码转换概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陈建伟;;吴语区大学生语码转换的调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张晶晶;李占芳;;语码转换在校园交际中的体现[J];科技信息;2009年18期

4 倪秀琴;;第二外语——法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郭敏;朱瑞佳;;网络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9期

6 魏际兰;;当代大学生语码转换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常州工学院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覃玖英;蒋满英;;中国语码转换研究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傅治夷;;南博会上语码转换的动机与顺应[J];中国外资;2013年16期

9 王得杏;语码转换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02期

10 祝畹瑾;语码转换与标记模式——《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黄东花;;语码转换与外语教学刍议[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章恬;;试论当前中文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与换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谢书书;张积家;程利国;;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的情境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谢书书;张积家;程利国;;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的动机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晓辉;王晓东;;汉英谐音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语“Happy牛year!”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谢书书;程利国;张积家;;语言态度对闽南语和普通话的语码转换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晓辉;王晓东;;汉英谐音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语“Happy 牛 year!”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毛力群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经营户语码转换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李海 陈立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西语码转换产生Spanglish[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谢小芳;“三尺讲台”写春秋[N];大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璐;中文小说和散文中/英语码转换的前景化特征[D];山东大学;2009年

2 夏雪融;汉—英双语儿童语码转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乌云塔娜;蒙汉语码转换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4 王慧莉;中英双语者语码转换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琳;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变异及认知加工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刘全国;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召妍;对外汉语课堂教师互动调整有效性研究:语码转换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婕妤;校园语码转换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史慧梅;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及其动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魏嘉琦;英语专业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吕盼;顺应语境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黄平;情景喜剧中汉英语码转换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从顺应理论研究维吾尔族大学生口语中的维汉语码转换[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7 徐媛媛;从修辞视角探析博客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云彩霞;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的语码转换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胡海波;汉语情歌歌词中汉英语码转换的语域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佟艳红;大学校园蒙汉语码转换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1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41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6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