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构式语块教学法的实质——以兼语句教学及实验为例

发布时间:2019-03-29 07:43
【摘要】:本文以表示使令的兼语句的教学为例,介绍了一种新的语法教学法——构式语块教学法。该教学法通过激活学习者本身具有的人类认知共性,以一种易懂易记的认知方式,引导学习者理解并掌握汉语的个性特征。教学实验表明,构式语块教学法在教学一些句式上,优于传统的句法上"主—谓—宾"、语义上"施—动—受"的思路。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teaching method of grammar-formation chunks, taking the teaching of making orders and sentences as an example. By activating the commonness of human cogni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can guide learner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n a cognitive way that i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remember.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chunks teaching method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syntactic "subject-predicate-object" and semantic "apply-move-accept" approach in teaching some sentence pattern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
【分类号】:H1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苏丹洁;;试析“构式—语块”教学法——以存现句教学实验为例[J];汉语学习;2010年02期

4 陆俭明;;当代语法理论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管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苏丹洁;陆俭明;;“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4期

6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年03期

8 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9 周文华;;基于语料库的外国学生兼语句习得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3期

10 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汉语中无定主语的允准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武懿斌;;再论“V+ta+ge+——”双宾语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丁雪欢;;“什么X不X(的)”格式的否定意义及功能[J];北方论丛;2007年03期

5 昌梅香;祝晓宏;;“怎么X怎么Y”的句式语义及其语法化[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6 王光全;“把”字句的原型用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周莹;;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8 石毓智;;构造语法理论关于construction定义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刘国辉;;“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王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谈汉语常用固定格式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陆俭明;王黎;;句处理中排歧问题补议[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姚旭晨;马建强;;几个汉语典型语言现象的范畴语法分析[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宋刚;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范畴、论元结构与句法线索[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孟凯;现代汉语“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PHAN VU TUAN ANH(潘武俊英);越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韩丹;认知视角下的双宾句式生成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倩;汉语双宾语结构原型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郭磊;通过介词释义句揭示汉语给予类和获取类双及物构式的差异[D];重庆大学;2010年

3 唐文妍;听障人士汉语书面语句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帮华;“不A不B”构式的认知探索[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5 张靖宇;构式的句法功能增效[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李侠;现代汉语口语中的虚指宾语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黄培;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孟杨;致使性“把”字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丽红;由“V给”引起的兼语式及相关句式的句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艳蓉;长沙方言双宾结构的句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石毓智;;构造语法理论关于construction定义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程工;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4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5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6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7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8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9 司富珍;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10 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强;;论现代汉语兼语句的类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2 杨彦;;论兼语句中VP2的语义指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3 蒋晓蓉;;以“请”为代表的汉语兼语句使令动词和「~てもらう」的对应关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马德全;王利民;;兼语句的语义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马德全;王利民;;兼语句的同形结构辨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石月兰;;浅议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7 漆强;曹跃香;;从三个平面看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句[J];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01期

8 周文华;;基于语料库的外国学生兼语句习得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3期

9 杨振华;;兼语短语论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张春燕;;《红楼梦》特色“把”字句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跃龙;姬东鸿;;汉语依存图库建设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Sentence Semantic Chunk Share Based on HNC Theory[A];第20届亚太地区语言、信息和计算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席留生;;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孙道功;;基于标注语料库的兼语句语义结构模式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邓思颖;;格位理论与短语的选择[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范新干;;湖北通山方言的动词“把得”句[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曾金金;;由平衡语料库和中介语语料看汉语被字句表述的文化意蕴[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谢爱林;邹媛;刘红霞;熊礼淼;;“Ns+V+得+NP+VP”是兼语句吗[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韩玉国;范畴语法与汉语非连续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霞;“(NP_1)+有+NP_2+VP”句式考察和探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琳;上古使令类兼语动词的演进和发展[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杨丽峰;《新辑搜神记》使役句式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梁春妮;春秋战国铭文句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段虹宇;《金瓶梅词话》“教、叫、交”兼语结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玉菲;外国留学生兼语句运用的偏误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高建;《三国志》兼语句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陈磊;有无类兼语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丽红;由“V给”引起的兼语式及相关句式的句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9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49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f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