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典型助动词“要”字的句法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1 06:55
【摘要】: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的加的夫语法视角,探讨了现代汉语典型助动词"要"字的句法功能,旨在为汉语助动词的判断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标准。研究得出:"要"字在说明小句操作词或助动词成分时,其功能与汉语助动词的典型或附加用法一致,而在说明主要动词和粘合词成分时,其功能与汉语助动词的普遍用法不一致。进而,文章提出可以把是否能在小句中说明操作词成分而表达情态意义、极性意义或人际意义,作为判定汉语助动词的主要标准。
[Abstract]: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yntactic function of the typical auxiliary verb "you" in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ia's grammar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order to provide an operational standard for the judgment of auxiliary verbs in Chines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 "you"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ypical or additional usage of the auxiliary verb in Chinese when it is used to explain the components of a clause's operative word or auxiliary verb, but when explaining the main verb and the adjunctive word component, Its function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common usage of Chinese auxiliary verbs. Furtherm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modal meaning, polar meaning or interpersonal meaning can be used as the main criterion for judging Chinese auxiliary verbs, which can be used to express modal meaning, polar meaning or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 clause.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YY00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CET-10-022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FRF-SD-12-024A和FRF-TP-09-025B)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何伟;彭漪;;加的夫语法对悉尼语法的扩展:例证阐释[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文炼;“会”的兼类问题[J];汉语学习;1982年06期

3 卢甲文;说“必须”的词性[J];汉语学习;1984年05期

4 何伟;滑雪;;现代汉语“是”字的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13年01期

5 何伟;张敬源;;《走近系统功能语言学:加的夫语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2期

6 蒋平;;“要”与“想”及其复合形式、连用现象[J];语文研究;1983年02期

7 张维耿;助动词“想”和“要”的区别[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较与系统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4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5 刘翠;古汉语“不”的一类特殊用法——兼与《经传释词》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姜红;;动结式中补语语义歧指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5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6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伟;彭漪;;加的夫语法对悉尼语法的扩展:例证阐释[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周有斌;“是”字句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2年06期

3 谢永玲;也说“是”字句[J];汉语学习;1999年03期

4 何伟;高生文;;再论带有“范围”成分的性质词组[J];外语研究;2012年03期

5 何伟;;功能句法分析的表示方式[J];外国语文;2009年02期

6 何伟;;再谈英语时态的种类[J];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7 张敬源;顾颖;;加的夫语法对悉尼语法词组单位的扩展[J];外语教学;2009年02期

8 何伟;系统功能语法时态系统概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6期

9 何伟;will与shall的系统功能语法解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10 何伟;;时态的小句层次性之系统功能语法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楚燕;;加的夫语法的若干问题探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李满亮;;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对英语名词词组研究的比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模式:加的夫语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张德禄;;加的夫语法述评[J];当代语言学;2011年03期

5 何伟;马瑞芝;;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系统概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张敬源;顾颖;;加的夫语法对悉尼语法词组单位的扩展[J];外语教学;2009年02期

7 何伟;彭漪;;加的夫语法对悉尼语法的扩展:例证阐释[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何伟;;功能句法分析的表示方式[J];外国语文;2009年0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451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51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0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