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理论的对话——巴赫金与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之间的张力

发布时间:2019-04-24 04:49
【摘要】:巴赫金与乔姆斯基虽身处不同时代,其研究分属不同学科,却都因对人类语言研究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而成为现当代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图景中的关键人物。二者对语言问题所做出的理论思考因都与洪堡特联系紧密而具有可比性。他们理论观点间的张力正是巴赫金所倡导的对话理论在语言理论研究上的生动体现。
[Abstract]:Although Bakhtin and Chomsky are in different times, their studies belong to different disciplines, but they have both become the key figure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ecause they have made great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human language. Their theoretical thoughts on language problems are comparable because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boldt. The tension between their theoretical views is the vivid embodiment of the dialogue theory advocated by Bakhtin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theor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优势学科代码20110101)的科研成果 江苏高校社科项目“生成语法的本体、认识以及语言论维度”(编号2010SJD740005)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H0-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建侯;从哲学-语言学看巴赫金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李海平;存在之思与语言——试分析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的语言视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陈海叶,赵应吉;句法象似性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刘雨;巴赫金对话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对话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刘风光;杨维秀;;语用学视野下的诗歌语篇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谢辉;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英语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7 张海燕;;话语的盛宴与狂欢——《疯狂的石头》文本意文解析[J];电影评介;2006年17期

8 凌建侯;巴赫金论修辞教学法与语言学流派[J];俄罗斯文艺;2000年S1期

9 潘月琴;巴赫金时空体理论初探[J];俄罗斯文艺;2005年03期

10 徐艳;试析袁宏道小品的语体解放及其与五四白话散文的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徐琴;;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翻译对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吴猛;福柯话语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4年

9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良杰;个人与历史——十七年长篇小说一个角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施银贵;《红楼梦》与《爱玛》叙事艺术之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响;英汉表现法差异对中学生英语读写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欣;从对话看宗教因素对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于韶君;俄语带-cя动词的功能语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尹红蕾;俄罗斯民族的情感性在俄语某些语法范畴中的体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珞翰;中小学文学教育问题初探——兼论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梅珍;回头看与向前看[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10 施进华;试论美育中的审美体验[D];扬州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壮麟;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蒋原伦;一种新的批评话语——读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J];文艺评论;1992年05期

3 陈太胜;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J];学术交流;2000年01期

4 梅兰;试析巴赫金对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的两种评价──兼评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局限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3期

5 凌建侯;巴赫金话语理论中的语言学思想[J];中国俄语教学;2001年03期

6 陈桂华;巴赫金超语言学思想及其话语理论[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雷武锋,曾耀农;论巴赫金的自我理论及其文化精神[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李安;;巴赫金论:时空坐标中的狂欢[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年00期

9 兹维坦·托多罗夫;史忠义;;对话与独白:巴赫金与雅各布森[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10 罗益民;;论巴赫金“完成”与“未完成”的多重价值内涵[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丁兴华;童剑平;;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之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彭利元;;语境·对话·翻译——巴赫金语境对话理论对翻译的启示[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omskyan Transformal Linguistics and Hallidayean Functional Linguistics[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倪梁康;;人的理念:天性还是历史?——由洪堡语言世界观思想引发的问题讨论[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小涛;;学习理论论证与模块性假定——乔姆斯基的二难[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昊 实习生 廖灵艳;“最具影响力”大师乔姆斯基首度访华[N];北京日报;2010年

3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 周保松;左右为难的乔姆斯基[N];南方周末;2010年

4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5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美]诺姆·乔姆斯基 叶晓娴/编译;乔姆斯基:21世纪,,人权仍是一曲走调的哀歌?[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萨曼莎·帕沃/文 王萱/编译;要霸权还是要生存[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2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3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许丽莹;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7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晓s

本文编号:2464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64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4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