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拈连还是转喻——也谈“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发布时间:2019-04-24 17:16
【摘要】:正朱岱先生认为,"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一流行语"原句看来不是拈连","这是一种转喻"(见朱岱《也说‘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及其续文,分别载《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2期、第3期,下称"朱文""、朱文(续)")。笔者委实不敢苟同。
[Abstract]:According to Mr. Zhu Dai, the popular phrase, "I don't eat noodles, I'm lonely," is "this is not a metonymy." (see Zhu Dai, also saying, 'what I eat is not noodles, it's loneliness' > and its sequel. Published in Contemporary rhetoric, No. 2, No. 3, 2011,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Zhu Wen, Zhu Wen (continued). I really do not agree.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外国语言系;
【分类号】:H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现代外语;2002年01期

2 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3期

3 杨群雁;转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汉语俗语的认知解读[J];零陵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任鹰;“吃食堂”与语法转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03期

5 孟昭泉;拈连辞格的分类[J];中州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6 周建民 ,刘善群;拈连的结构、范围与分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年01期

7 宋文辉;与因果转喻相关的句法语义现象[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张建理;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5年01期

9 马春玲;说拈连[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邓国栋;;认知语言学对转喻的阐释[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建友;;《实用汉语修辞·修辞方式》存在的问题——兼与姚殿芳、潘兆明二位先生商榷[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2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史中琦;张普;;基于DCC动态流通语料库的流行语类型分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黄晓威;;生活会话的“味精”——流行语背后的社会现象和修辞规律探析[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董纯进;“海南流行语”初评50强出炉[N];海南日报;2008年

2 朱丹;“雄起”入选改革开放十大流行语[N];西部时报;2008年

3 曹健;《海南日报》评出30年海南流行语[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记者 王勇;流行语激励我们前行[N];海南日报;2008年

5 记者 唐景莉;2008年度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公布[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记者 余传诗;《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出2008年十大流行语[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记者潘启雯;今年春夏报纸流行语出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杜超 信阳师范学院;流行语:浓缩的共和国往事[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范昕;听语言学者“正说”流行语[N];文汇报;2009年

10 记者 贾晓燕;2009年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N];北京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廖光蓉;概念形式表征与语义变化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赵金灿;云南鹤庆白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q予;转喻形成机制的认知语用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封伟;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语义扩展的转喻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4 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认知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5 崔桂珍;[D];安徽大学;2003年

6 房敏;回指转喻产生的语用视角[D];苏州大学;2009年

7 邓敏;论转喻的运作机制[D];重庆大学;2008年

8 任婷;转喻的认知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韩玮;虚拟运动的概念整合理论解读[D];山东大学;2009年

10 付臣静;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汉语印刷广告中转喻的经济性[D];贵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64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64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5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