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汉语中的逆序分承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a special rhetorical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ese: reverse order separ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hetorical form in detail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restriction of phonological law and the pursuit of pragmatic effect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phenomenon.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H1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玉明,姚双云;动词重叠式及其功能的历史发展[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刘伟航;论《三国志》中的忠观念[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李建;历史意识与历史教育的萌芽——中国上古时代原始历史教育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华玉明;功能变化型重叠式的状态形容词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陈建初,喻华;《释名》释语中的复音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6 邓志强;《幽明录》偏正式复音词构成方式的纵向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7 邓志强;;《幽明录》复音词构词的不平衡性探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王芳,万久富;《宋书》中的复音虚词[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游修龄;陆羽《茶经·七之事》“茗菜”质疑[J];农业考古;2001年04期
10 曲文军;《〈汉语大词典·涉茶条目〉证误释例》商榷[J];农业考古;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毅;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关于美学、美育的一个理论盲点[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2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强;《世说》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4年
4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曹跃香;现代汉语“V+子/儿/头”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军靖;《洪范》与古代政治文明[D];郑州大学;2005年
8 陈文杰;早期汉译佛典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0年
9 盛莉;《太平广记》仙类小说类目及其编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梁永宣;宋以前《金匮要略方》流传史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爱梅;人虎之间[D];湘潭大学;2002年
2 张莹;“V到”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3 喻华;《释名》释语复音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郭勇;《抱朴子外篇》与葛洪的文学观念及其文学成就[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霄云;战国时期的淫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淑华;关汉卿杂剧复音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钰京;《世说新语》中实义动词同义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8 梅光泽;《世说新语》副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梅晶;魏晋南北朝小说常用心理动词述谓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周文军;中国蚕业文化论[D];苏州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允海;古汉语合叙的类型和成因[J];修辞学习;2002年02期
2 周建成,冯汝汉;文言文中的合叙及其教学[J];语文学刊;1996年01期
3 魏垂忠,苏荧;说说“合叙”[J];语文学刊;2002年05期
4 王兵旭;汉语合叙古今论[J];邢台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徐峰;;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义中的几个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6 徐年虎;“合叙”还有另一类[J];文教资料;2000年02期
7 兰和群;古汉语一些单音副词来源梳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鲁六;;谈古汉语复音词的判断标准[J];中州学刊;2006年05期
9 林轰;水北为阳[J];思维与智慧;1982年05期
10 陆蓉秀;;秘书专业古汉语教学改革的尝试[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慧群;;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问题的思考[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李家治;陈永明;蔡山;;机器理解古汉语[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蔡红录;周静;;古汉语语法和语序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亚川;;汉语研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方言、古汉语和共同语的比较研究例说[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5 石民;陈小荷;于丽丽;李斌;;基于CRF的古汉语分词标注一体化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胡明伟;;对通用古汉语教材中关于部分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的界定的分析[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7 刘金虎;贺敬华;李莲;;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语义类型[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邹立志;白聪;;论古今汉语词类活用的不同本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绍明;;中医药人才培养之我见[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苏华;;浅谈日语的汉语汉字词与古汉语词汇的一致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旭 整理;中医院校应设置古汉语课程[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孙万科 王卢莎;从普通市民到古汉语权威[N];辽宁日报;2001年
3 顾玉坤;汉语的演化[N];苏州日报;2005年
4 张恩和;锦上何需再添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文艺研究》主编 方宁;一次悲壮之举[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谢迪南;汉语危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万毅;《古汉语常用实词辨析例译》[N];甘肃日报;2002年
8 赵启光 安卓;汉语:全球普及率不及法文[N];民营经济报;2007年
9 《文艺争鸣》杂志编审 朱竞;世界上最美的语言[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楼正豪 (韩国);汉语在韩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2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Nghiem Thuy Hang(严翠恒);汉越语音系及其与汉语的对应关系[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杜季芳;《群经音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7 韩江玲;韩国汉字和汉字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史维国;先秦汉语方所表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占平;《庄子》单音节实词反义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郝士宏;古汉字同源分化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宇;古汉语矿物命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杰;《盐铁论》单音动词同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徐盛芳;《六度集经》同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杜梅芳;论汉越词辅音的演变[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冰;《论衡》单音节反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段茂升;古汉语“如、若、然、焉、尔”语法化过程考察[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振东;《论衡》复合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勇;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马东红;古汉语“然”类后缀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赵春燕;古汉语的异质性对古典文学翻译及其研究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73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7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