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运动事件的语言编码

发布时间:2019-05-10 23:18
【摘要】:本文基于Talmy(1985,1991,2000)所提出的词汇化模式以及Slobin (1991,1996,2000)的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根据Talmy的“图形-背景-运动-路径”的分析模式,对汉语运动事件的典型的习惯性描述进行了语言编码,考察了汉语运动事件的表达与卫星框架或动词框架语言的同类表达的相似及不同之处,从而探究汉语在运动事件类型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汉语在运动事件类型中的分类问题颇具争议,国内外众多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Talmy (1985,2000)认为汉语属于卫星框架语言,其根据是,在汉语连动式中,表方式的动词是主要动词,而紧随其后表路径的动词为附加成分。Tai(2003)的观点则相反,他认为第二个动词才是主要动词,而之前的表方式的动词为附加成分。Slobin (2004)以及Chen Guo (2009)提出,两个动词都为主要动词,无主次之分,汉语与其它连动结构的语言一样属于等同框架语言。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做了一项有关汉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研究。参与测试的受试对象共三十人,均为汉语本族语者。他们来自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的教师,年龄介于35到55岁之间,单语言使用者,中产阶级,并有着一定的文化背景。研究的方法是让受试对象浏览中国著名的卡通漫画《三毛流浪记》(第一册)(Zhang 1982),然后根据书中的三十幅图片口头将故事表述出来。叙述将会被录音,并转录成文本,以便日后研究。 本文的研究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根据Talmy的词汇化模式,图形、背景、运动、路径等语义成分是如何在汉语运动事件中进行语言编码的?二,汉语使用者是如何表达运动事件的?他们对运动方式和路径信息的描述程度如何?三,根据受试者对三十张图片的叙述,从文本中运动动词和动词词组的使用情况、对背景信息的描述,以及叙事风格等方面来看,汉语是否与卫星框架语言或动词框架语言相似?四,汉语在运动事件类型中的地位如何确定,也就是说,汉语是属于卫星框架语言或动词框架语言,亦或是更倾向于属于等同框架语言? 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在结构和话语层面上对运动事件的典型表达并不完全与卫星框架语言或者动词框架语言相同,而是兼有这两类语言的属性特征。一方面,像卫星框架语言的使用者一样,汉语使用者习惯使用大量的运动动词,对运动方式信息的描述更富于表达性和多样性;同时,在描述运动路程时,他们习惯使用复合路径,即将一个场景分解成数个部分,以便于追踪运动路径的各个轨迹。另一方面,像动词框架语言者一样,汉语表述者在句中更倾向于使用不带背景信息的路径动词,并且对静态场景设置和运动发生的环境做较多的描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汉语使用者在表达运动事件时,呈现的是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的混合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汉语更倾向于属于等同框架语言,而不是卫星框架语言或者动词框架语言。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以中文为第二外语的教学与学习。一方面,该研究能为非汉语国家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文运动事件表达的过程扫清一些障碍;另一方面,它也能帮助老师了解学习者出错的原因,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研究结果对中文及其它语言之间的翻译实践也会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再者,清楚地了解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如何表述运动事件将有助于我们探究如情绪这类抽象范畴,最终涉及到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互动问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09.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宇飞;试论漫画在韩国中高级汉语写作课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74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74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3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