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文学视阈下的汉字诗性探析

发布时间:2019-05-11 03:18
【摘要】:汉字以其自身的诗性特质以及汉字诗性所带来的审美情趣成为汉语文学性的诗意本源。象形表意使得汉字的构形具有强烈的诗性意味,灵活圆通的汉字意合化组句方式使汉语的诗意表达成为可能,而汉字的方块造型和音节的严整对应又为实现汉语视觉和听觉的规整美提供了条件,因此,汉字构形乃至汉语组字造句本身蕴含着艺术化、审美化的诗性特征。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become the poetic origin of Chinese literariness because of their own po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brought by the po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s. Pictographic expression makes the configur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a strong poetic meaning, and the flexible and round way of combining Chinese characters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poetic express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square model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strict correspondence of syllables provide condi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eauty of Chinese vision and hearing. Therefore, the configur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eve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ntain the po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ry and aestheticization.
【作者单位】: 黄淮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分类号】:H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2 方向红;;命意宏博 气贯一篇——论司马相如辞赋的气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罗海燕;;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6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8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9 周全田;禅宗文化的悟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曹秀兰;;谈曹溶词故国之思的意象表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娟;;“语言形式”内涵辨析——附论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形式思想[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文化传播及其原则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王光明;;“失养者”的追寻——叶维廉的诗学批评[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蒋登科;;论叶维廉诗论的学术品格[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建军;;“慨然思复三代庠序之法”:许衡的教育追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张东海;;南宋江西陆子学派的形成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李明;论英语习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沙沙;论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戴剑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导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是汉字研究的“创新”,还是伪科学?——评任学礼的“汉字生命符号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01期

2 郭可教;从汉字与脑的关系看汉字研究的意义[J];汉字文化;1989年Z1期

3 王宜早;;文字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汉字文化;2006年06期

4 费荣昌;谈谈汉字研究中的统计方法[J];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01期

5 李人凡;臧克和;;汉字:永葆青春的文化精灵——“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序[J];出版广角;1996年06期

6 李培禹;;民间学者李土生10年汉字研究路[J];中华儿女;2007年04期

7 黄卓明;;《六书经纬》与韩国朝鲜时代的汉字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吴学飞;;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认识汉字符号体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3期

9 张鸿魁;《金瓶梅》与近代汉字研究[J];东岳论丛;1992年06期

10 张钟和;龙城顺;;浅谈当前汉字研究的方向[J];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何茂活;;妄说不是文化,臆断岂成科学[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郭龙生;;汉字的现状和未来[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朱文旭;马娟;;彝文中的借汉字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通拉嘎;;近十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马庆株;;后记[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6 邢孔辉;;海南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创新途径——以琼州学院为例[A];国家战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建军;;由坡芽文字的结构认识其在文字史上所处的阶段[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8 苏培成;;学习高名凯先生关于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的论述(提纲)[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杲文川;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张巨龄;关于汉字研究答《朝日新闻》记者问[N];光明日报;2002年

3 江美萱;《外国人巧学汉字》中英法三版本同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李培禹;李土生:为汉字写“传记”[N];光明日报;2007年

5 飞扬;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袁国亮 杨志有;许慎文化与河南漯河[N];光明日报;2005年

7 陈炜芬邋徐艺;16年编字典 怎一个“苦”字了得[N];丽水日报;2008年

8 邢福义;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N];光明日报;2006年

9 周应朝 赵晓勇;苦研四十载 字字抵千金[N];中国档案报;2004年

10 王耀军 本报记者 沈佳;成都盲人破解古人造字之秘[N];四川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靖年;汉字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朱葆华;原本玉篇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彭_g;魏斯格贝尔的“母语和母语教育”理论及其对汉语汉字研究与教学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nI;《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级汉字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关燕芳;《蒙古秘史》标音汉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晓;汉字功能论[D];吉林大学;2008年

4 王华军;汉字造字法与结构类型理论思辨[D];西北大学;2007年

5 陈瑶;关于《新撰字镜》的“鱼部”汉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R,

本文编号:2474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74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5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