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19-05-11 09:49
【摘要】: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为基础,通过语料调查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了"时产生的偏误,归纳出偏误的类型、比率及其分布情况,并分析偏误的原因,以期为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
[Abstract]:Based on the HSK dynamic corpus of Beijing language Univers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rrors caused by Russian students when they use it, sums up the types, ratios and distribution of error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errors.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targeted reference for Russian students in Chinese teaching.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NKZXB10018)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前瑞;王继红;;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及其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蒋庆荣;;汉语和日语条件句的对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王婷婷;;试论句尾“了”的使用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于琳琳;;爱V不V句式的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汤苏宁;科技俄语的句法分析[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安丽生;略论俄语缩略语的构成及运用[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7 刘丹;;嵌入“向”字短语“把”字句中介词短语位序先后的制约因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脱傲;;时间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句法语义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脱傲;;频度副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李艳;孙斐;;“没有”型比较句的比较结果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鲁晓琨;;助动词“会”和“能”的隐喻对比[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周小兵;何黎金英;杨氏金芝;;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难点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杨德峰;;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蔡建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考察[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10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朴珉秀;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李谨香;汉俄语名词性短语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兰巧玲;俄汉语是非问句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文雅丽;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徐娅楠;俄语语气词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亮亮;俄语原因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汪姣;俄语让步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肖艳;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施关淦;用“一…就(便)…”关联的句子[J];汉语学习;1985年05期

2 吴春仙;;“一·V”构成的不完全句[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3 汪化云;论时态副词“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中华书局出版《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J];语言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睿;;中亚学生学习助词“了”的偏误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2 王宗楚;;浅谈语气助词“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3 刘明佳;;日本学生可能表达习得偏误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杨华梅;;维吾尔族学生使用交互动词偏误分析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于康;;日语偏误分析(1) “津波、台槰などの言処をまず思い浮かぶ”错在哪儿[J];日语知识;2011年07期

6 张全生;何真;;中亚留学生汉语副词“才”和“就”的偏误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10期

7 董华荣;郑培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语法学习中的偏误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张燕平;;“能”与“可以”的偏误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9 李燕洲;;越南留学生汉语“是……的”句偏误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10 饶春;王煜景;;美国学生“比”字句偏误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晓丽;陈小荷;陈锋;钱小飞;;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自动生成研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通拉嘎;;近十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邓瑶;;PSC中双音节词语轻重格式的常见偏误分析及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邓丹;;美国学习者汉语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PSC“说话”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分析[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袁义春;;小学生语言偏误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建强;;略论中介语理论与PSC[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宋丽娴;;斯瓦希里语学生汉语一级元音习得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许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颜色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吴娟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程度副词偏误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民族汉语教学历史与现状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4 王洁;汉语中介语偏误的计算机处理方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番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李遐;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萨仁其其格;蒙古学生汉语中介语名、动、形词汇偏误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卢智f,

本文编号:2474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74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0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