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视野中的隐喻认知立体透视
[Abstract]:In ancient Greece, Aristotle analyzed the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f metaphor in Poetics. He believes that metaphor is a linguistic means by which one word replaces another word to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and metaphor mainly plays a role in modifying and beautifying the language. Poetry i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art. The use of a large number of metaphors in poetry and other poetic language components, such as rhythm, image, syntax and so on, together make the poetic language produce the effect of "defamiliarization" and create the unique aesthetic value of poetry. Metaphor is the means of expressing the rich meaning of poetry and the creation of mixed beauty in poetry. Metaphor is the essence of poetry.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深层回指的语篇表述理论消解失效问题及其解决研究”(11BYY113)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隐喻解读”(1251215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2;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欣;;诗学视野中的隐喻之含混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杨秀杰;隐喻及其分类新论[J];外语学刊;2005年03期
3 张良林;;隐喻的符号性[J];外语学刊;2010年06期
4 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5 马清华!325003;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6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结构主义阐释程式[J];作家;2009年2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锋;;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隐喻的互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朱爱清;跨文化意识与大学英语教学[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丁毅伟;;隐喻思维的认知基础[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4 张庆盈,刘西锋;隐喻的认知结构与跨文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孔琳琳;论口语交际中的英汉文化差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周国宝;;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马”隐喻对比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孙边旗;隐喻与外语教学[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朱璨;;英汉爱情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高玉燕;江琼;;英汉语中有关“吃”和“颜色”的隐喻对比[J];才智;2010年15期
10 崔艳辉;;浅谈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意象[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雯波;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4 许焕荣;基于投射的隐喻篇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吕红周;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8 刁生虎;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D];复旦大学;2005年
9 董立河;历史与想象[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绰号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郭丽伟;深层呼唤与别样的叙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严霞;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俏;英汉“恐惧”隐喻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狄伟进;认知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丽;关于隐喻表现中译日的考察[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8 刘慧琳;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陈伟伟;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贤平;“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2期
2 张良林;皮尔士的符号学观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晶;;论隐喻的功能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刘敏;;隐喻在诗歌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9期
3 郭翠;国外隐喻研究刍议[J];东方论坛;2000年03期
4 王爽;李敏锐;;浅析隐喻及其认知作用[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12期
5 杨卫东;戴卫平;;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年12期
6 赵彦荣;;浅析英语修辞格中的隐喻(Metaphor)[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02期
7 卓新贤;从认知角度看词义在隐喻中的上扬[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张爽;解秀琴;曾万泉;刘志芳;;隐喻在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中的认知阐释[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胡文芝;;写作中的隐喻思维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12期
10 王英;;论阅读中的隐喻思维[J];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王希杰;;零度和偏离面面观[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杨成虎;;喻体的事件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王凡;;数学学习兴趣及其培养[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彭启英;;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左婷婷;;同义反复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解春红;邵洁;秦玉峰;杨建滨;王艳霞;李荣;赵正言;;威廉斯综合征的执行功能[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陆少兵;;法庭语境中预设的心理认知[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学娅;认知与现实[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通讯员张海洋;信用认知亟待普及[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3 记者 李保国;中国移动品牌获普遍认知[N];人民邮电;2000年
4 见习记者 刘彩娜;认知和信用有待加强[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5 柳笛;认知非洲[N];光明日报;2000年
6 记者 段春华;国内居民对保险认知有限[N];证券时报;2002年
7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熊明辉;逻辑与认知[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陆刃波;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对保险认知有限[N];中国保险报;2002年
9 ;认知CEO[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10 王煜全;从认知到重复使用[N];医药经济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2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4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哲;现代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蒋重清;5-7岁儿童和成人的情绪易感性:行为和脑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仙娥;工业化演进中的路径依赖与政策选择[D];西北大学;2005年
9 金永得;探索作为整体的教学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利;学校课程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2 陈伊娜;瓯语隐喻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3 宁翠兰;隐喻在构建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功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任万芳;词汇消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5 汪雅琴;英语新词的附加隐喻和语境意义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李莉莉;动物词语语义建构中的隐喻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袁慧;“以情优教”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温忠义;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EFL学习者的听力理解[D];重庆大学;2005年
9 李娜;语用失误的认知图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刘侠;对民事诉讼实务中自认的认知与完善构想[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80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8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