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本期话题:域外经验和中国学术

发布时间:2019-05-20 18:39
【摘要】:正主持人语:中国修辞学科的形象重建,需要全球视野,拒绝学术孤岛上的自言自语。域外的文献资源和思想资源,可以提供角度不同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修辞学研究对域外理论的依附。本期发表的一组文章,意在倡导中国修辞学研究借鉴域外同类研究的学术智慧,同时保持理论的清醒:中国立场和中国话语,决定中国文化软实力竞争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分析国内外各相关学科隐喻研究的优长得失,及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关系,从中可见各学科研究目标、理论范式、对隐喻的观察角度和解释层次。
[Abstract]:Moderator: the imag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hetoric requires a global perspective and rejection of soliloquy on academic islands. Foreign literature resources and ideological resources can provide different research frameworks and methods, but it does not mean the dependence of Chinese rhetoric research on foreign theories. A group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are intended to advocate that the study of Chinese rhetoric draw lessons from the academic wisdom of similar studies abroad, and at the same time maintain the sobriety of the theory: China's position and Chinese discourse, It determines the position of soft power competition in Chinese culture in the global pattern. "the relationship and inspiration amo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rhetoric and Pragma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Research"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gains and losses of metaphor research in related disciplin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mutual inspiration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theoretical paradigm, observation angle and interpretation level of metaphor.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农;仇旭;;当代隐喻研究的两种路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李维琦;;修辞学研究的反思和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02期

3 王文松;;宗廷虎教授的中国修辞学研究[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谭学纯;;中国修辞学研究30年:解读三组关键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汤欣;张巍然;;探析英汉隐喻认知对比[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龚维国;陈丽;;隐喻的认知演变:汉语年俗证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贾欣岚;何平;;英汉“死”的认知隐喻对比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05期

8 李晓红;;隐喻性思维与中西文化认知[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9 于莹;;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李艳芳;;批评视角下的隐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郑荣馨;;大力倡导修辞学研究的辩证法——兼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4 王健坤;;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概念隐语的探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刘延新;;推动中国修辞学走向新纪元——读《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树丰 记者 徐华;中国话语语言学研究会成立[N];河北日报;2006年

2 山东;世界汉语修辞学会举行首届年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4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5 钱冠连 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 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修辞学路向何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施旭;中国话语研究的发展策略[N];社会科学报;2006年

8 谭学纯;历史与修辞相遇[N];光明日报;2005年

9 谭学纯 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文学语言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修辞学转向”与中国修辞学的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修辞学:“交叉学科”抑或“跨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晓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Dao(道/Way)的多义性及其拓展的语义概念形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王彬;当代流行歌曲的修辞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王晶芝;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历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对隐喻本质的重新思考[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2 王文英;古汉语诗歌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3 吕芳;庄子《逍遥游》的博喻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4 靖安典;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高晓荣;从认知角度看人体隐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秀珍;俄汉语时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彭静;诗歌隐喻的功能性解读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9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杜玲莉;英汉语篇照应词的认知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81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81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6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