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和女真文字中音补结构比较研究
[Abstract]:Phonetic complement structure generally exists in various unrelated text systems in the world, and plays a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role in Italian phonetic writing system. Through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he phonetic complement structure between cuneiform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it is not only helpful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guage recorded in the female characters that have not yet been fully interpreted. Moreover, it fully reflects th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of phonetic complement in ordinary philology.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1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穆鸿利;完颜希尹——女真族著名的将军、丞相和学者[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 杨森;五代宋时期于阗皇太子在敦煌的太子庄[J];敦煌研究;2003年04期
3 钱玉趾;巴族文字的发现及文字特征[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照那斯图,宣德五;训民正音和八思巴字的关系探究──正音字母来源揭示[J];民族语文;2001年03期
5 和希格;从金代的金银牌探讨女真大小字[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6 杨毓骧;云南契丹小字的遗存与释义[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7 包和平,王学艳;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书目控制的走向和任务[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包和平,包爱梅;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与研究现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06期
9 牛达生;西夏刻书印刷事业概述[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包和平,王学艳;国外对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的收藏与研究概述[J];情报杂志;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时鉴;;元代的对外政策与中外文化交流[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2 芒·牧林;;古突厥文来源新探[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爱新觉罗 乌拉熙春;;「孛冸匀德实」与「空宁曷鲁」[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长山;满蒙书面语词汇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乌力吉白乙拉;八思巴文变形体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4 陈青萍;《福乐智慧》健康史料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松;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共有词的演变与文化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王晓梅;《松漠纪闻》探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艳峰;《三国史记》语言文字特色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亚平;;论“二次约定”[J];语言研究;2007年01期
2 刘庆委;;略谈中日学界的汉字研究[J];高教论坛;2007年03期
3 吕超男;;论双文制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苏培成;;《现代汉字体系的科学性、简易性》质疑——谈汉字的评价和前途[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1期
5 王建柱;;年高志笃的周有光[J];人才开发;2006年04期
6 王宜早;;读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王元鹿;;十九世纪末以来的汉字发生研究的历史回顾[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王宜早;;文字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汉字文化;2006年06期
9 闵爽;汉字的功用——评《汉字的应用与传播》[J];语言与翻译;2005年01期
10 朱建军;关于文字学的定位及其学科体系问题的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苏培成;;评“汉字改革的屡战屡败论”[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仕华;活着的象形文字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2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仕华;活着的象形文字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3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仕华;活着的象形文字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4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仕华;活着的象形文字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5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仕华;活着的象形文字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6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仕华;活着的象形文字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7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仕华;活着的象形文字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8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仕华;活着的象形文字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9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仕华;活着的象形文字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10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仕华;活着的象形文字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朱建军;古汉字与滇川黔桂彝文同义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高慧宜;傈僳族竹书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斌;东巴文异体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白小丽;殷商甲骨文与两河流域原始楔形文字造字机制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杨冬冬;甲骨文与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会意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图雅;蒙古语文字的性质及其词式书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田田;甲骨文形声字形符和圣书字定符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张晓雯;甲骨文与古埃及圣书字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邱子雁;民族文字中的汉字借用类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永生;甲骨文声符与圣书字音符的对比[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82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8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