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参与科学:从文本到实践
[Abstract]:Rhetoric, as a kind of practice, participates in science in social situation at three important levels. In the part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rhetoric participates in the formalization process, peer review, debate and theoretical choice of scientific texts, and in the personal monologue writing of scientists, rhetorical invention helps to form a good argumentation. In scientific cognition, rhetoric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or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knowledg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哲学系;
【基金】:2009年度广东省社科基金“修辞学视域中的科学观”(09C-07) 第4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科学争论的修辞分析——以明清天文学争论为例”(20100480830)的资助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谭笑;;修辞的认识论功能——从科学修辞学角度看[J];现代哲学;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菲;康熙与路易十四时期的科学交流[J];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17期
2 林凤生;;他为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开启了一扇“功德之门”——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J];自然杂志;2010年04期
3 胡明;情报学的科学交流学派理论对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李平,李大超;基于模型推理的科学认知论题[J];哲学研究;2005年10期
5 余炳雕;纪念松田智雄先生[J];现代日本经济;1996年02期
6 冯东飞,郑丽霞;论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一脉相承[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俞兆平;;科学认知与人文理解交错中的中国文学写实主义[J];学术月刊;2006年04期
8 谭文芳;;革命气节的认知心理基础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10期
9 刘玲;;科学认知研究的视角和基础[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宋伟;;观念对科学认知—创造的主导建构作用不可忽视——评杨耀坤教授新著《科学创造理性的探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月华;;科学认知中的美感体验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薛世平;;自然科学学报编辑的科普重任[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3 刘卫东;;我们现在用的知识概念应该是共同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4 张维波;;脉动负压:一种新的医疗方式——经络罐通仪简介[A];中国针灸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凯亚;;论张天福乃当代天才的茶道审美大师[A];福建省茶叶学会张天福茶学研究分会成立三周年论文集[C];2007年
6 王国士;;大兴科研之风 高扬创新风帆——兰州二中“人文融合科学教育”材料[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7 程永德;;我国科技期刊的管理与评价[A];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蔡瑞娜;;创新学术交流 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9 周鸿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传媒强国而努力奋斗——在“中国传媒经济三十年学术峰会暨传媒经济杯·学院奖颁奖典礼”闭幕式上的发言[A];中国传媒经济理论三十年(北京)峰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晨荻;;科学认知活动视野中的“观察渗透理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蔚涛 黄小芳;科学认知 何虑之有[N];广西日报;2010年
2 记者 周君彦;山西省科协多措并举引导公众科学认知核辐射[N];科学导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学珍;提升百姓对“养生热”的科学认知[N];中国妇女报;2011年
4 记者 潭湘;保持适度警惕 加强科学认知 防止应对过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天白;科学交流没有鸿沟[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张田勘;改写历史的深层解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记者 禄永峰;我市33所学校受益于“春雨工程”[N];陇东报;2006年
8 向杰 实习生 廖菲;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全体大会闭幕[N];科技日报;2004年
9 李树宏;“春雨工程”首批科技援助站建设完成[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何其礼;为中华科技腾飞加油助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袁影;修辞批评新模式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王刚;科学认知规范的理论及其基本问题[D];厦门大学;2007年
3 陈喜乐;网络时代知识创新中的信息传播模式与机制[D];厦门大学;2006年
4 王熙恩;启蒙之维: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兴华;基于互联网的科学交流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早霞;类比及其在科学认知中的作用[D];山西大学;2004年
3 张婷;国家科学交流体系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欧阳贵望;论类比及其知识创新作用[D];燕山大学;2008年
5 邓晓丽;报纸科技新闻深度报道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张小利;初中学生地理认知偏好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迟洋;多元、选择与和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荀琳;技术创新的人文向度[D];东华大学;2010年
9 杨春艳;论科学研究与开发中的信息流动[D];山西大学;2005年
10 刘佳;基于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方法与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84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8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