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范走向规范——关于网络语言影响及规范策略的思考
[Abstract]:Network language is a controversial language phenomenon, its impact on the language of the whole people can be described as muddy. This has aroused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network language specification,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is in the ascendant. Although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repeated, local research is more, innovative, systematic research is insufficient; The level of normative theor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guidance of theory to normative practice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is paper holds that in order to standardize the network language, we should first correctly understand its influence and the cause of failure; second, it should be carried out under the systematic, positive and developed normative view; third, we should adopt the appropriate normative principles and effective normative methods. The scientific norms of network language a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harmony and progress of language life.
【作者单位】: 池州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H1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2 郭笃凌;郝怀杰;;网络语言的失范与规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6期
3 张德鑫;“水至清则无鱼”——我的新生词语规范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李铁范;张秋杭;;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J];修辞学习;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明强;;语言文字规范的新领域与新对策——也谈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2 周建川;;网络语言的现状与语言规划[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8期
3 李慧敏;江淮官话的归属与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张卫东;论19世纪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汉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刘川民;从两种版本的比较谈《现代汉语词典》的收词[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詹勇;网络语言刍议[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黄春平;彭铁祥;;当前网络人际传播研究述略——从网络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谈起[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顾瑛;高校校园流行语失范现象浅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9 詹伯慧;二十年来汉语方言研究述评[J];方言;2000年04期
10 方环海;透视分离法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兼评《李氏音鉴音系研究》的方法论价值[J];古汉语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华;李红;;关于网络词语使用和规范问题的观察与思考[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徐晶;;浅谈网络语言在词汇层面上的变异[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明强;;语言文字规范的新领域与新对策——也谈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月波;;网络语言的规范原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汪精华;;网络语言之英语借词的构建和传播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安琛;;浅论网络语境的心理性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邹纲;刘洋;刘群;孟遥;于浩;西野文人;亢世勇;;面向Internet的中文新词语检测[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知远;孙茂松;;基于WEB的计算机领域新术语的自动检测[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汝庆;二十世纪以来香港中文报纸语言的变异[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黄仲鸣;香港三及第文体的流变及其语言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郭颖;《诸病源候论》词语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8 张晓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10 姜韶华;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文本挖掘方法研究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乐;现代汉语中英语外来词译名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何苗;现代汉语二十年新词语管窥[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鲜丽霞;“二拍”中的助词“得”[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沈颖青;现代汉语“V_1+V_2”状中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明晓;《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用语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霜艳;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席留生;英汉科技说明文对比分析[D];河南大学;2003年
8 李薇薇;汉语语境下的网络新词语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9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晓丽;镇宁比贡仡佬语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纲;网络用语的类型及其特征[J];修辞学习;2002年01期
2 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夏吉英;;论网语的规范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陈建华;网络语言的发展及其规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胡吉成;当前网络词语问题探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陈光明;;对网络语言中“新兴音译”的后现代解读——兼谈网络语言的规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贺又宁;论网络时尚与网络语言的互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9 彭巧燕,贺方春;论网络语词的构成及其规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华;网络语言的发展及其规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宿哲骞;;隐喻视角下的网络语言[J];华章(教学探索);2006年02期
3 张政英;;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年10期
4 白小丽;;网络语言中的拆字合字表达[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2期
5 齐红飞;;修辞对网络语言中的旧词新解[J];新闻爱好者;2009年02期
6 黄立;;网络语言返祖现象浅析[J];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08期
7 刘海萍;;网络语言的符号学解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9期
8 及文平;郝跃;;网络语言对汉语语汇生成的制约[J];新闻爱好者;2010年19期
9 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语文建设;2000年10期
10 陈光明;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未来展望[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建民;;网络语言中的汉语拼音字母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2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董宪臣;;从网络词汇的衍生机制谈其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4 谭汝为;;热门网语解诂[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5 李宇明;李开拓;;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上的讲话[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玉成;网络语言 我们能拒绝吗[N];北京日报;2000年
2 姚玉成;网络语言走过来[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辽宁社科院 曲彦斌;网络语言的使用与规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金振邦;网络语言,关注还是漠视?[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黄小英;关注网络语言[N];福建日报;2000年
6 梁睿 陈建栋;网络语言要规范[N];光明日报;2002年
7 鲍晓倩;请对网络语言多一点儿耐心[N];经济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庄严;亦忧亦患难取舍[N];吉林日报;2005年
9 姚玉成;我们能拒绝网络语言吗?[N];金融时报;2000年
10 姚玉成;网络语言,,我们能拒绝吗[N];人民法院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崔櫇席;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周红红;从功能的视角考察外来词的生存规律[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游;网络语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瑾;汉英网络语言比较[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帆;“火星文”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克花;从“贾君鹏现象”看网络语言的传播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霜艳;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阮玮;网络商店名称的语言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曾早垒;中英文中的网络语言[D];四川大学;2004年
8 任容华;新型被动结构“被V_双”的传播与认知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文方;汉语网络语言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丽杰;网络语言的词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94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94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