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看口译中的变译现象
发布时间:2019-06-10 17:04
【摘要】:由于现代发达的交通与通讯方式,21世纪见证了跨越国家与地区间的信息交流的空前膨胀。整个世界仿佛是一个地球村,在这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及价值观的人们和谐的居住在一起。因此人们之间的交流尤为重要,特别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话题。在交流过程中克服语言障碍是人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口译作为一种缩小语言障碍的有效工具,对持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产生重要作用。 直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口译才成为一个被公认的正式的职业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量的国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引发了对于语言之间快速有效转换的巨大需求。当今世界,对口译的需求越来越大,口译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加之口译悠久的历史,对口译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研究人员的发现,越来越多的口译员故意背离所谓的忠实笔译和口译。因此许多业内人士开始质疑哪一种理论能够证明这种客观存在的“有意误译”是合理的。为什么有些笔译员或口译员“有意歪曲”或“误译”原文?对这一现象,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评估这个新兴的笔译或口译的形式时,我们应该遵守什么原则?而在翻译准则中,忠实向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但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在笔译中完全再现原文的语义、文风、措辞和修辞等是无法实现的,在口译中更是如此。口译的特点、不同文化间的巨大差别都可成为顺利完成口译活动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变译方法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保障目标听众的需要,而且能够确保交际功能与文化交流的顺利实现。 翻译,从一开始就不是文学翻译而是语用翻译。翻译在远古时代始于口译及口译变译,而不是笔译和逐字翻译,因为那个时代人们的双语能力及翻译形式与现如今人们所具有的双语能力及翻译形式不能相提并论。变译这一说法被提出之前,许多翻译界的专家们致力于全译研究,认为变译与全译研究相冲突,,并将其视为异常或另类的翻译方式。在文化交际更加频繁的情况下,这种异常的翻译方式大量出现,因此,与其争论目标文本忠实与否不如研究口译者采用这类异常的翻译形式及技巧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传统角度,客观观察、描述和解释这一现象,甚至提出这一领域中的新理论。另外,变译研究并不否定全译研究,正相反,它可为我们提供口笔译研究的另一个视角。对于口笔译研究来说,这是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有助于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成果。因此,这也是本论文的实际意义所在。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目的论为基础,试图探讨口译中的变译现象。目的论,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理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活动,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口译员或笔译员有自由选择他们认为可以实现翻译目的的任何策略,为了实现目标文本功能,他们可以对原文做出必要的调整。因此,在笔译及口译的实践中,笔译员或口译员首先应弄清楚源文本的目的或潜在意图,然后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通过有目的的努力,从而达到目标文本的预期功能。在这样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实现翻译目的,任何调整都是被允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翻译目的可以实现,笔译员或口译员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德国功能学派的重要理论—目的论为口译中变译现象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不应盲目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死板对应,而应在口译目的的指导下合理并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在充分尊重原文本意的情况下对译文作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完成口译工作,保证双方的顺利沟通和交流。此外,从功能目的论角度研究口译中的变译现象能够激发相关研究,并且能够帮助口译员发现其潜在能力、提升其创造性。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论述了口译中的变译现象。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功能目的论。包括它的发展、主要内容及对于口译变译的重要指导作用。第二章详细分析了口译中使用变译方法的原因,例如:口译本身的特点,语言结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等。第三章结合目的论指出口译作为一种目的性交际行为,可以用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来指导口译中变译的运用,并总结了三种主要的变译方法并用大量实例来分析如何在口译实践中合理地运用变译方法。第四章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探讨了如何把握口译中变译的“度”。第五章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探讨了变译质量的评价准则等问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9
本文编号:2496596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威;;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口译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参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李玉娟;;俄汉语动物名词文化伴随意义对比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樊继群;;功能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口译变译[J];黄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陈颖;李玉英;;目的论视角下的口译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周青;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J];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03期
6 王丽;;中国古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探析——以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黄忠廉;张永中;;变译:考察翻译的新视点——兼答徐朝友先生[J];外语研究;2007年02期
8 黄忠廉;变译(翻译变体)论[J];外语学刊;1999年03期
9 庄恩平;口译原则初探[J];上海科技翻译;1997年03期
10 周兰秀;;口译过程中误译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2496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9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