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与焦点:从跨语言的视角审视语义与语调》介绍
[Abstract]:In 2008, Zheng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published 14 papers on topic and focus: looking at semantics and intonation from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edited by Lee,Gordon and B 眉 ring. The topic and focus in 9 languages were discussed by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semantics and intonation.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0YJC740118
【分类号】:H0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丽;语调及其潜内涵[J];法语学习;2002年03期
2 夏莲;中师生特殊语调的训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01期
3 董文红,刘秀伟;语文教学不可忽视语调感染[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4 洪俊华;;行长报案[J];中国金融;1986年05期
5 赵元任;中文的声调、语调、吟唱、吟诵、朗诵、按声调谱曲的作品和不按声调谱曲的作品[J];中国音乐;1987年02期
6 徐世荣;汉语口语中叹词的熔合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02期
7 范丽君;关于卡尔梅克疑问句中音长和音强的相互关系[J];蒙古学信息;1995年04期
8 宋芸芸;教师口语韵律节奏探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周树军;英汉语调对比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陈萍;普通话的音节和语调美的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百华;;华语调值的再考虑[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2 石佩雯;李明;;全三声的使用和语调对第三声的影响[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3 夏可君;;暗冷而优雅的语调:阿毛诗歌的姿态[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洁敏;朱磊;;感情语调的超常韵律和反常韵律特征[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江海燕;;关于普通话字调和语调关系的再认识[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6 周璇;;THE INTONATION PATTERNS IN HONG KONG CANTONESE[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陈文芷;;汉日疑问句语调对比[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8 权英实;;普通话句子重音的语调体现[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王安红;陈明;肖娜;郭丽芬;吕士楠;;普通话语调短语中的音高下倾[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10 王茂林;林茂灿;;自然话语中的语调短语及其音高模式[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邰举;韩开发出可使语调变柔的电话[N];科技日报;2002年
2 应时投资 严谨;加息在即?日央行语调转强[N];证券时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美国防长对华语调“软化”的背景分析[N];华夏时报;2006年
4 解成君;当学生大嚷大叫的时候[N];中国教师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徐蒙;重生之路通向美好未来[N];解放日报;2010年
6 何德功;日本学者绘制出大脑“语言地图”[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7 吴明录;不可小看的“形象力”[N];邯郸日报;2010年
8 熊子瑜;韵律研究的前沿和特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丁乃强;适宜的谈吐为面试加分[N];就业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东;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N];秦皇岛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茂林;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贾媛;普通话焦点的语音实现及音系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3 张萌;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麟;中国人说英语的节奏模式及在教学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延梅;英语语调在口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晓丽;[D];浙江大学;2004年
3 阮吕娜;汉语疑问句语调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洪爱英;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英汉语调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倪娜;德昂语广卡话疑问句语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陈拥琼;非本族语者的中介语语调系统[D];四川大学;2007年
7 刘艺;美声歌唱中的普通话语音[D];河南大学;2009年
8 周骞;听力障碍儿童汉语语调产出初探[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9 化聪超;英语语调:规则性与随意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彩豫;英汉语调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03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0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