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鲁迅翻译传播《苦闷的象征》心理动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3 19:08
【摘要】:由于鲁迅的翻译和热情传播,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的直接动机是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文学理论课的需要,其深层动机则借《苦闷的象征》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传播自己的文艺思想。探讨鲁迅翻译、传播、阐释《苦闷的象征》的多元动机,为深入研究鲁迅前后期文艺思想的变化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线索。
[Abstract]:Due to Lu Xun's translation and enthusiastic communication, the symbol of anguish in Kokawa Baicun had a great influence in China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direct motivation of Lu Xun's translation of the symbol of anguish is the need to teach literary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Peking University, while the deep motivation is to vent his inner anguish and spread his own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s through the symbol of anguish.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luralistic motivation of Lu Xun's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 of anguish, which provides a new clu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changes of Lu Xun's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s in the early and later periods.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工藤贵正;许丹诚;;厨川白村著作在台湾的传播[J];华文文学;2010年04期

2 陈文忠;;一生与青年为友的美学家——论朱光潜的美学动机和美学情结[J];美育学刊;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栗亮;;从《罗刹海市》看蒲松龄的人生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10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易彬;;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比较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蹄疾;读鲁迅藏书札记[J];鲁迅研究月刊;1988年12期

2 万晓;《鲁迅藏书精品系列》第一辑出版[J];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08期

3 周海婴;;关于《1944年:鲁迅藏书险遭出售》一文的来信[J];纵横;2008年07期

4 祝而顺;鲁迅藏书研究札记(一)[J];鲁迅研究月刊;1988年09期

5 锡佩;鲁迅藏书中的高尔基作品及其研究论著[J];鲁迅研究月刊;1987年10期

6 易人;鲁迅藏书简介(二)[J];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11期

7 陈漱渝;世纪之交的文化选择——《鲁迅藏书研究》前言[J];书屋;1995年02期

8 易人;鲁迅藏书简介(一)[J];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10期

9 锡佩;鲁迅藏书中的高尔基著作及其研究论著(续二)[J];鲁迅研究月刊;1987年12期

10 任现品;《苦闷的象征》的传播及其意义──兼论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J];齐鲁学刊;200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末铭;鲁迅著作出版:品牌与多样化[N];中华新闻报;2006年

2 谢其章(北京);一套《万象》的价值[N];中国商报;2003年

3 罗岗;庸俗的“颓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高信;鲁迅与线装书[N];光明日报;2007年

5 顾关元;鲁迅与北新书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杨墅;读王文宏的《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N];文艺报;2004年

7 梁羿;鲁迅是书法家吗?[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梁羿;鲁迅书法研究:一个新的课题[N];中国文物报;2008年

9 谢其章;珍贵的新文学绝版书[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刘效礼;访玄涉秘探文心[N];海南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颖异;日本的鲁迅《野草》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肖莹;《苦闷的象征》与五四新文学[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2 沈幼平;从《摩罗诗力说》到《苦闷的象征》[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3 程雷;消费者正、负面网络口碑再传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刘玉玲;大学生网络消极口碑传播动机问卷的编制及相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瑞雪;论厨川白村的文学接受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彪;鲁译日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叶明翠;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一帆;鲁迅:召唤青年与重塑文学(1924-1927)[D];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26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26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c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