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语言视阈下新闻人的语言特点
【作者单位】: 郑州师范学院;
【基金】:河南省2011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12400450386)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戚雨村;语用学说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黎红;歧义现象及其正负面效应[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2 陈走明;中国英语的合理性及其存在意义[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鄢春艳;英语标记主位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刘燕 ,王美英;如何用英语表达得更礼貌一点[J];常熟高专学报;1997年04期
5 陈明芳;贺莉君;;文化语境对话语的制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胡学文;论语境对意义的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7 陈天祥;文化语言学的兴起及其后示[J];德州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吴琼;;英汉被动概念化的语际语言差异及文化阐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任庆梅;试论文学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审美经验[J];福建外语;2002年02期
10 黄军生;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中的文化因素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康澄;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根辉;计算语用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才英;新闻访谈中的人际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红;[D];郑州大学;2000年
2 申英姬;语体功能翻译方法及其在C/E科技体翻译中的应用[D];延边大学;2001年
3 俞晨玮;英汉指示代词的功能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肖先明;模糊语言的动态语用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李波阳;论新格赖斯会话蕴涵理论及其语用推理在会话分析中的作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黄丽茹;语言学习者和学习者的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朱炜;试论多义词的认知理据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毛悦;影响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李侦;会话含义理论在中国话剧作品中的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郑文婧;大力加强对比语言学学科范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国华;;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语言和谐支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黄富峰;;德育回归生活中的道德语言[J];教学与管理;2006年10期
3 刘越莲;礼貌与跨文化交际[J];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2531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3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