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有异:英汉修辞美学言语规律对比
【作者单位】: 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基金】: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0SA110)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鞠玉梅;从西方修辞学的新理论看修辞学的发展趋势[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曹佩升;;中西旅游审美心理差异与旅游资料的英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李文戈,武柏珍;翻译学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J];外语学刊;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刘明珠;仿拟在广告英语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裴利民;夸张“可接受性”的心理及语用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蒋丽平;;反语在口语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5 霍晓峰;;浅谈英语双关语[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6 曹德和;修辞学是否属于边缘学科讨论述评[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7 陈勇;英语动词拟人转义的语用特点及翻译[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时波;;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9 宋玉霞;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束金星,陈红,徐玉娟,金春霞;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峥;;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归化和异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2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窦东友;管理、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5 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鞠玉梅;英语语篇分析的伯克新修辞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马文;汉语会话中的照应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凤兰;广告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辨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2 曹道根;论英语言语反讽[D];安徽大学;2001年
3 王月芳;英汉法规中的词汇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4 聂珂;双关语及其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卢志宏;[D];安徽大学;2002年
6 罗桂保;论《洛丽塔》的艺术技巧[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郭小春;英语演讲辞中的礼貌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媛媛;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邹起寿;品牌个性的塑造[D];厦门大学;2002年
10 罗怿;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谈隐喻翻译[D];四川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来声;模糊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李德祥;俄语数字文化简论——兼与汉语数字文化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王希杰;孟建安;;关于得体性原则相关问题的讨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李铁;微观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束定芳;理查兹的隐喻理论[J];外语研究;1997年03期
6 李鑫华;博克新修辞学认同说初探[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7 李源;“模糊”——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8 邓志勇;西方“新修辞学”及其主要特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刘在良;试论翻译的模糊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高金岭;从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看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的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4期
2 梁务景;《修辞学习》第一期指瑕[J];修辞学习;1997年04期
3 李土金;朱熹修辞学说的哲学精神[J];修辞学习;2001年02期
4 骆小所;简谈21世纪修辞学的研究[J];修辞学习;2002年01期
5 肖庚远;修辞学的性质任务及其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6 刘焕辉;从修辞学到言语交际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7 赵家新;科学化:修辞学的必由之路[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3年Z1期
8 王希杰;科学方法和修辞学的繁荣[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9 曹德和;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江苏省修辞学会95年学术年会侧记[J];修辞学习;1995年05期
10 王德春;在修辞学与民族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开幕词[J];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Diane Desrosiers-Bonin;;修辞学历史上的创新视角(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武占坤;;一部闪光、爆炸的修辞学新著——读《王希杰修辞学论集》有感[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新;;谐音与游戏[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高万云;;胡裕树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卫国;陈屹立;;经济学的语言与语言的经济学——语言经济学的一个综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名方;;后记(一)[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马天俊;;马克思的修辞学实践[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8 许敬生;;简论中医古代文献在古汉语研究中的价值[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9 张爱书;;王希杰修辞学的逻辑体系[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晗蕾;;语言研究的新视域:零度和偏离[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媛嫒 曾毅平;多学科交融中的修辞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宗廷虎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修辞学会及华东修辞学会顾问;语言和谐与社会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玉成;“智慧的声音”[N];学习时报;2002年
4 马美著;汉字修辞:修辞学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5 北京大学 陈汝东;话语学研究现状与趋势[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晓白;汉语也有风格[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8 潘文国邋口述 本报记者 张英 记录;潘文国:100年来,我们用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N];南方周末;2007年
9 记者 徐华西;模糊语言研究要注重更新方法[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2 李义海;西周金文修辞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玉芳;演讲话语象征性互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赵英玲;汉语冲突话语语用修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丁秀菊;先秦儒家修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罗渊;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论纲[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罗群;论修辞学的社会实践[D];广西大学;2007年
2 孔飞燕;语词的广义修辞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农雪梅;汉泰比喻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4 袁媛;语言学理论在广告文本中的运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孙文娟;从修辞学角度分析广告语言中的劝说手段[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林旺芳;理论与实践: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龚茂华;《马氏文通》修辞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莉莉;现代汉语同语式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月华;修辞格中的逻辑悖论[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10 陆晓燕;修辞学视阈下英汉声韵和押韵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39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39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