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中动构式的认知视角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构式的认知研究”(07BYY007)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构式语法的英汉语法对比研究”(07C607)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艳;;英汉中动结构形式标记的对比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2 杨芳芳;;英汉中动结构的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3 郭霞;;文化认知视野下的汉语新词语——基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的研究[J];当代文坛;2011年05期
4 张巨武;;基于体验哲学的人体隐喻认知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罗春英;;偏正顺序的判断标准和认知理据[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房鸿鹃;;汉语拈连的认知理据及意义构建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冯德正;邢春燕;;空间隐喻与多模态意义建构——以汽车广告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王国萍;危鸣辉;;汉语网语的认知理据与其范畴化——以“黑客”为例[J];作家;2011年14期
9 段文汇;;副名结构中名词再范畴化的认知理据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10 张明杰;;概念转喻视域下的英汉动转名现象对比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5 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英汉中动结构的认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蔡礼鸿;从句法分析的角度研究英汉中动结构[D];郑州大学;2011年
3 赵运明;英汉中动结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孙丹娜;英汉中动句原型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王迪;“V_(感)+起来/上去”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炎燕;英汉中动构式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莹;中动结构的二语习得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赵雯;中动构式“NP+V起来+AP”的认知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9 乔琼;日常语言的典型效应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谢艳红;汉语歇后语的认知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1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4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