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概念隐喻研究在神经科学中的新进展——以心理现实性问题为例

发布时间:2019-09-28 05:35
【摘要】:Lakoff依据现象学方法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伊始,便不乏质疑,其一便是有无心理现实性。由于方法论和研究角度的局限性,争辩双方早期常常囿于本体论的证明,难以超越逻辑思辨层面得到定论。近期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概念隐喻基于神经元的心智模拟功能,其心理现实性在行为、神经心理学和个体发育等方面都是成立的。本文从认识论角度入手,综述了神经科学中有关概念隐喻心理现实性的最新研究,并对前人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语言体现于心智,物化于大脑。通过神经科学研究隐喻,有利于该理论的巩固与发展。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分类号】:H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正光;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2 姚岚;李元江;;解构Lakoff的隐喻理论——对概念隐喻的否定[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庆凯;;隐喻否定形式的理解——兼评《谈Lakoff和Johnson隐喻理论的两个问题》[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马荣;;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J];大家;2010年23期

3 王晶芝;杨忠;;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姚岚;李元江;;认知语言学的多维思考——《隐喻、借代和经验主义哲学——挑战认知语义学》述评[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2期

5 李艳玲;;简评《隐喻,词源和文化:基于语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4期

6 郭善芳;概念合成理论与虚幻思维空间[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颜小娜;;“认知与隐喻”研究20年综述(1989—2008)[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杨洪艳;;从“寸金难买寸光阴”谈莱克夫的概念隐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耿协萍;;问世间“愁”为何物——“愁”的隐喻认知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郜丽娜;刘丰;;批评隐喻分析——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框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石洛祥;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8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奎林;英汉语广告语篇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2 王莹;美国公共政治演说中的隐喻现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洁;《活动变人形》中的隐喻认知探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萨沙;俄汉方位指示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5 韩培超;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人际隐喻探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6 郭欣;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魏巍;中英概念隐喻基于经济报道语料的对比分析[D];海南大学;2010年

8 游冰婷;英文广告中隐喻语言的运用机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谢琴;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隐喻翻译[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岳娟;用关联理论阐述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秀丽;隐喻研究的误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3 周榕!400715重庆北碚;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4 周榕;隐喻表征性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4期

5 刘正光;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毓林;语言学范畴的心理现实性[J];汉语学习;1993年04期

2 李永康;心理学研究对生成语法心理现实性的验证[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程杰;心理现实性:生成语法的理论假设和研究取向[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周榕!400715重庆北碚;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5 李行德;;语法的心理现实性[J];当代语言学;1992年03期

6 陈万会;;词块的心理现实性及其特征[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7 姜美玉;;汉语口误的修正和词的心理地位[J];语言科学;2004年01期

8 冯丽萍;;动词的语义特征及其在句子加工中的心理现实性[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S2期

9 段恩香,周统权;乔姆斯基的词库理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1期

10 李二占;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任意性——以美国手语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高立群;;“把”字句位移图式心理现实性的实验研究[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钱萍;吴念阳;陈淑梅;;空间加工图式对时间先后顺序概念理解的影响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董正存;洪波;;语言共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彭艳;短语结构语法与依存语法的心理现实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杨宁;汉语零形回指消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3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婕;响度等级原则心理现实性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旷书文;系词呈现的跨语言及心理现实性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倩;现代汉语口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程启翔;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语法隐喻的理解[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徐梦云;对汉语‘立’的认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于祖波;汉语“词”的离合现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蔡永强;“连……都/也……”结构的认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8 胡竹;语词意义的神经认知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许晓迪;现代汉语社会地位的空间隐喻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秀琴;汉语歇后语的理解[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43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43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b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