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演化语言学的演化

发布时间:2019-09-28 06:22
【摘要】:此文论述语言学思想的发展,融合遗传、心理、认知神经学,诠释不同语言如何塑造大脑,并产生不同文化、感知。本文简短报告了汉语颜色词的实验,也探索了说声调语言者如何在绝对音高上占优势。利用EEG,我们发现内地和香港受试者对书写符号反应不同。近来随着认知神经学和脑成像的进展,语言学家终于具备了探究语言、行为的实证基础。
【图文】:

谱系图,概念图,程度图,分支图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两个研究领域最大的不同在于,,语言特征时常也靠横向方式传递。August Schleicher ( 1821—1868) 也许是第一位用树形图来表示印欧语言间的关系的语言学家( 见图 1) ,他还可能是第一个说明树图上的分支也许可以用来代表消逝的时间的理论家,因此两种语言在时间上分歧的程度,可以简单、量化地从连接这两个语言的最少分支的总长来决定。他的看法里所隐含的,即是生物学家称之为“分子时钟”( molecular clock) 的概念,该概念假设在演化的时程里,变迁的速率大体一致。不过他可能没意识到,要计算这些分支的长度,其实相当费力。要再等一世纪,当统计理论与计算机科学融合成一门新兴的数值分类学( numerical taxonomy) 后,计算法才随之发展出来( Cavalli-Sforza and Piazza 1975) 。图 1 Schleicher 的印欧语系谱系树形图达尔文在他划时代的《论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到,人类人口的谱系树图应该与人类语言的谱系图相吻合

对照图,世界人口,基因,语言


都会随着语言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血统改变。( Huxley 1865:257—77)Cavalli-Sforza 等曾画过一张有名的世界人口图,显示根据基因所绘的树图与根据语言所绘的图有何异同 ( 见图 2,1988: 6002—6) 。语言彼此接触时,的确可能产生全面取代的现象,这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两千多年下来,少数民族大都采用了多数汉人的语言。最佳的一例是满族人被同化而融入汉人主流文化,满人虽曾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之久,至今中国境内能操满语的人却已寥寥无几。不过,如果语言采用的情况不是全面的而是部分的,那么情况便更复杂。现在我们知道,“纯的”语言不可能存在; 所有语言都拜接触之赐而或多或少是“混合”语。有的接触在史书里有详尽记载,如英国诺曼征服( Norman Conquest) 后法语对英语的影响,或是比征服者威廉( Wil-liam the Conqueror) 早了好几个世纪的汉语对日语的影响。影响通常是双向的
【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
【分类号】:H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荣娟;;《古书疑义举例》文例略论(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2 夏先培;;避复用法与先秦人称代词的繁复现象[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3期

3 王秀玲;《诗经》“而”字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刘永耕;《马氏文通》对实词虚化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袁冠春;;简论《马氏文通》[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6 封家骞;对上古汉语虚词复合类型的再思考[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7 季永兴;《马氏文通》与句读之学[J];古汉语研究;1999年02期

8 孙良明;简述汉文佛典对梵文语法的介绍及其对中国古代语法学发展的影响(下)──从“语法”的出处讲起[J];古汉语研究;2000年01期

9 陈青松;《马氏文通》的语篇思想[J];古汉语研究;2002年01期

10 季永兴;古汉语死字活字考察[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先坦;王念孙《读书杂志》语法观念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3 刘卫宁;两晋南北朝儒经义疏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李雷东;先秦墨家语言实践及《墨子》文学意义考论[D];西北大学;2009年

5 辛燕;从系统功能角度诠释语法化[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袁金春;《国语》称代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旭;虚不失其重——论古汉语虚词的英译[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刘旭;《易经》词法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齐红霞;名词的功能游移[D];山西大学;2005年

5 欧阳戎元;《荀子》句型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6 陈顺成;《孟子》复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传东;今文《尚书》定中短语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8 周露;《滹南遗老集》语言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9 魏海艳;今文《尚书》复句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亚平;语言科学与时代精神——从言语交际学等新学科的兴起看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大趋势[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2 本刊编辑部;沉痛悼念朱德熙先生[J];语文建设;1992年08期

3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开始征集论文[J];中国语文;2000年04期

4 本刊记者;;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日本名古屋举行[J];语言科学;2002年01期

5 ;会议延期消息四则[J];中国语文;2003年04期

6 方言;;首届演化语言学研讨会在广州市举行[J];中国语文;2009年04期

7 ;中国语言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评奖条例[J];中国语文;2010年06期

8 ;中国语言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评奖条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9 邢福义;大力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兴盛学者通信——读许嘉璐先生的信[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04期

10 雨尚;;中国语言学会第三届年会在昆明召开[J];民族语文;198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闻;;沪港携手共创中国语言学新局面——市语文学会等举办学术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彭泽润;;不能把胡乱解释文字的游戏当做科学[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聂焱;;“三一语言学”主要参考资料[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前言[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5 于全有;纪飞;;王希杰先生的语言本质观述评[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希杰;聂焱;郑荣馨;;学派和学风及其他[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郑方;胡郁;;前言[A];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赵家新;;王希杰的语言观[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俊翔;潘绍典;;“显性语言现象”和“潜性语言现象”[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邦容;;布依语口语的语音变化现象[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伟;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2届年会在津召开推动中国语言学研究国际化[N];天津日报;2004年

2 罗骥 云南省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语言学: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姜艳萍;创立中国语言学创新平台[N];联合日报;2010年

4 张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长期担任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方言》杂志主编。;中国语言学,你有令人羡慕的辉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方向[N];光明日报;2002年

6 汪伟 陈丽娜 冀宁   ;中国语言学界最高奖项揭晓 南开大学教师荣膺“双冠王”[N];天津日报;2004年

7 胡壮麟;力争与世界同步的中国语言学[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记者 王宏宇;承载几代学人积淀 全面盘点中国语言国情[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徐杰;中国语言研究的民族性与世界性[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罗猛;专家纵论二十一世纪中国语言学[N];广西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钱宁罗;18-19世纪西方语言学与扬州学派语言研究简论[D];扬州大学;2010年

2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凤;附着符号束幽默生成机制的语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陈金润;现代俄语中源自《圣经》的成语的语义结构特点和修辞特点[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董爽;中国语言学硕士英文论文讨论部分情态动词使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3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43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d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