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隐性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方非言语交际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30 10:28
【摘要】:在日常交流中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途径交流,然而人们倾向于使用语言交流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事实上,非语言交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人们能否正确理解对方的真实用意。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使得跨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文化冲击也应运而生。人们在交流时产生的误解、冲突有时候并非是由于缺少语言能力,而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对方的非语言信号。而文化,尤其是隐性文化,正是决定非语言使用的关键因素。因而,研究隐性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就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数十年来,国内外无数学者都纷纷从文化的角度剖析非语言交际的差异性,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不同学者对非语言交际的含义都各执所见,因而其分类也不尽相同。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和作用,本文将语言和非语言进行对比,分别从普遍和特殊方面阐述其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述其功能。 文化和非语言交际密切相关,作者首先对文化的结构做了整体概述,并指出文化由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组成,后者才是非语言交际的决定性因素。隐性文化包含很多方面,但其核心是各名族的文化价值观,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掌控着人们非语言行为的使用。作者以此给读者展示了隐性文化和非语言交际的关系,并通过中西方隐性文化的对比道出非语言交际差异的本质原因。 本文将非语言分为四类,分别是身体语,副语言,客观语和环境语。针对每一类别,作者依次选取微笑,沉默,服饰和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给出由于文化差异而对非语言行为产生误解的经典案例,并通过文化间的对比,对案例逐一分析,从而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到非语言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作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唤起读者对非语言交际的兴趣并使他们真正意识到非语言的存在及其重要性。继而使人们能够注意到自己非语言行为的恰当性,并在跨国交流时能正确地获悉对方肢体语言背后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使人们能大大地减少跨文化交流时的误解,避免跨文化冲突,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与被理解的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英华;非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2 丁智慧;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3 王学成,董建辉;英美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2期

4 李树刚;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文化差异[J];琼州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徐秀敏;非语言交际在旅游服务中的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6 唐洁;谈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J];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7 鄂玉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文化意义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魏华;闫素峰;;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8年21期

9 马文;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及克服[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10 王晓红,国锐;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秀娟;;英语课堂教学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许静;;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胡超;;非语言交际中的“Immediacy”探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柳雅琴;胡超;;从非语言交际看文化价值[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王璐;;非语言交际的分类、功能及其跨文化对比[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分组讨论[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熊文新;宋柔;;信息检索查询语句的表述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崔梅;;儒家思想在交际文化中[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9 都建秀;;体态语与态度的表达方式[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王晴;;跨文化交际方式与外语教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省锦州市保二小学校长 赵雪莲;潜心经营学校隐性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张t

本文编号:2553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53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3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