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基于语料库的中英味觉词“甜甜”“酸”“苦”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9 00:42
【摘要】:本文基于语料库,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分析了汉语中的“甜”“酸”“苦”和英语中的sweet, sour and bitter这三组味觉词,旨在探索味觉隐喻的工作机制及其对诸如感官域等目标域的投射及其投射规则和原理。 基于修辞学的传统研究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方法。自从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知方法代替了传统方法,并被引入到了对于通感的研究中。本论文中,由摘自CCCL和BNC语料库大量的研究实例证明汉英味觉词隐喻通感共同性远远大于它们的差异性。生活中通感具有隐喻一样的普遍性,而且在同样存在诸如“艰难经历是苦的”等概念隐喻以及其在语言层面成系统的表达。这主要是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还有共同的认知模式(认知的普遍性)决定的。 进一步研究表明,尽管基于认知的普适性人们对于基本味觉词的认识相同,但基于这些基本味觉感受的通感隐喻的目标域却有一些差别。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了投射空缺,概念隐喻的不同阐释和同一隐喻的不同理解。另外本文利用常见并被学界接收的三种隐喻理解机制:对比模型,特征赋予模型以及概念整合理论检验了通感隐喻,发现了一些普适规律的同时也发现通感隐喻的理解有自己特性。普通隐喻源域至目标域的映射是有选择性的,结构性的,而通感的映射是完全的,整体的。同时本文考察了通感隐喻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对于苦,在汉语中只能作为形容词以加深寒冷的程度,如苦寒,而其英语中的相应的bitter却能直接作寒冷的意思解,对中英文酸、甜、苦的隐喻映射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对比,并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它们不同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以让语言学习者或者翻译者更加意识到认知模式的不同导致两种语言中存在的差异。 通感隐喻基于“感官意象”(此文中主要研究味觉意象)指向不同目标域的意象图式的映射。由于作为源域的味觉词的感受基于认知的普适性而相差无几,所以目标域的不同就可能会因为映射的目标域的选择而造成了不同。所以本论文对映射的方向和目标域的选择机制做了详细的研究。 本文对于揭示通感隐喻及其认知基础的理解有一定意义。在理论层面,本文丰富了通感的研究,揭开了通感的面纱,为揭示语言、文化、心智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同时,验证和支持了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隐喻的认知理论。在实践层面,本文将帮助语言工作者掌握通感隐喻的实质,提升语言学习或教学,提高语言能力,使跨文化交际更加有效。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3;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贵友;“味觉感知”类句子中的动宾双系形容词状语[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 周梅芳;从认知的角度看情感隐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韶岩;日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之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4 连淑能;英语的“抽象”与汉语的“具体”[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5 刘皓;;浅析“辛”和以“辛”为部首汉字的形义演变[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黄宝珍;;汉日语味觉词对比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汪少华;隐喻推理机制的认知性透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10期

8 宋德生;;通感单向映射的工作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8期

9 文旭;;认知语言学事业[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2期

10 江宏;;汉英味觉词文化学浅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尚芳;汉英“甜”和“苦”味觉隐喻对比[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银平;英汉味觉范畴隐喻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永美;基于语料库的中英常规味觉隐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67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67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2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