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身体维度及其认知效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戴炜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30年[J];外语界;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林;交往:新时代的哲学主题[J];长白学刊;2000年02期
2 郭士香;;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特色构建及课程教学特色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李海红;吴美玉;刘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4 刘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语言转换研究——从语言学转向维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4期
5 王绍梅;;关于多媒体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从复旦大学取消CAI课时说起[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6 郑竹群;;语言哲学视阈下对语言学习本质的反思[J];东南学术;2011年06期
7 程关松;;现代法治文明元叙事中的社群主义修辞学[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曹志平;论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文本[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林庆家;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及其现代意义[J];福建外语;2001年04期
10 焦宝乾;;论法律解释的目标[J];法律方法;2005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彬彬;;维特根斯坦论语言的规范性[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2 毕文胜;;理解问题研究与当代分析哲学的发展——国外学界理解问题研究述评[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2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3 唐玉斌;自我与他人心灵的逻辑哲学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留华;数学、指号学与实用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6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杨家勤;英语演讲修辞性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朱晓申;大学英语成功学习者综合培养路向研究: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赵丹;量子测量的语境论解释[D];山西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贤军;[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冯群;从语言游戏看理解的可能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静辉;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D];兰州大学;2011年
4 梁静;波普尔与费耶阿本德科学划界标准观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薇;CALL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策略运用之调查[D];长安大学;2011年
6 陆明明;康德和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划界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鲍晓利;海西科学解释网络模型中的隐喻[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房小娜;语言哲学视域下的关联理论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陈红桂;从公共领域到商议民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楠;;二语习得、二语学得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4期
2 吕公礼;;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背景及方法论特征[J];东方论坛;2008年06期
3 周频;;对涉身哲学的理性观的反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569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69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