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符号学语码分析方法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以关于丝绸起源的传说文本“嫘祖”中蕴含的语码解析为例

发布时间:2020-02-04 04:13
【摘要】:样本蕴含着结构语码、对立语码、内涵语码、文化语码、功能语码。符号学的语码分析方法是一种比较系统、精确的文本蕴含语码的解析方法,在文化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文旗;换一个角度打量语文——言语教学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3 吕斌,李国秋;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1997年01期

4 张良林;索绪尔与皮尔士符号学观差异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俞咏梅;;汉语学现代转型的前提批判[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蔡新乐;“含意本体论”关照下的“译意”与“意译”[J];福建外语;2000年01期

7 韦世林;;空符号在口语交流中的特殊价值[J];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林海,李新;隐喻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及其与文学的关系——隐喻的符号学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朱亚军;商标命名的符号学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王铭玉;对皮尔斯符号思想的语言学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舒红;;关于地理空间认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与空集合的关系初探[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夏中华;;话语的冗余与辞格的形成——列日学派的辞格分析方法的相关概念阐释[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4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6 霍涌泉;意识心理世界的科学重建与发展前景[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8 孟维杰;心理学文化品性[D];吉林大学;2006年

9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海燕;试论英语辞格系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田文生;报纸品牌建设[D];厦门大学;2001年

3 刘春玉;意义·风格·功能[D];四川大学;2002年

4 安军;隐喻的语境分析与科学解释[D];山西大学;2003年

5 黄蕾蕾;论广告的编码与解码的影响因素[D];苏州大学;2003年

6 宋丽珍;电视广告中的隐喻现象解读[D];苏州大学;2003年

7 戴颖;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哲学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乃沃;家具造型设计符号系统初探[D];中南林学院;2005年

9 廖秋林;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10 杨爱红;电子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冲击与传承[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德荣;;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表征[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朱大可;;器物符号学:分类、表象和寓意[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3 范劲;;中国空间的符号学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4 戴丹丹;;探析自然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装饰;2010年02期

5 姚婷;;“概”论设计——设计概论教学中的一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4期

6 李倍雷;徐立伟;;“艺术命名”的成果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刘建军;朱振武;;丹·布朗的最新力作《失落的符号》[J];名作欣赏;2010年09期

8 黄玲;胡伟华;;浅议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符号学概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2期

9 梁爽;;网络符号让沟通变得更生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2期

10 程前;;从“符号学”理论分析误译缘由及纠正方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康;赵爽峰;;牌坊的历史沿革[A];第二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会刊[C];2010年

2 李翠瑛;;飞翔的语言——论台湾新诗语言之虚拟意象[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纪伟石;马大力;;关于调查项目的结构主义分析[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Volume 2)[C];2010年

4 陈烨;吴巍;;陈设设计的符号学在室内风格传承中的作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5 李聪聪;孟华;;论主导型证据[A];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2009年

6 朱少波;孟华;;从武安傩中的“鬼”符号看两种文化本源模仿方式——以固义村“黄鬼”和白府村“死鬼”为研究个案[A];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2009年

7 伍瑜;;“互文性”及相关问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何志丹;萧力争;李朵娇;潘宇;;茶文化符号“茶祖神农”的符号学解读[A];《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萱;;媒介文本分析视角下的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主流生活杂志”——以上海、广州、武汉三地杂志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蒋蓝;赵毅衡:对“符号中国”的省思[N];成都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熙涵;我们只剩一个玫瑰的空名[N];文汇报;2010年

3 杨锡彭;从符号学角度再谈名与实[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王永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河图洛书: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实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高宣扬;在文化符号中构筑思想的迷宫[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高宣扬;在文化符号中构筑思想的迷宫[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高宣扬;在文化符号中构筑思想的迷宫[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高宣扬;在文化符号中构筑思想的迷宫[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高宣扬;在文化符号中构筑思想的迷宫[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高宣扬;在文化符号中构筑思想的迷宫[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碧宇;汉语句子话题链的认定及其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3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陈圣浩;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素芬;信息系统中信息实现过程分析及建模[D];东华大学;2007年

6 崔笑声;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7 杨朝军;英语左偏置构式:功能视角[D];河南大学;2006年

8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宁;无望的追寻[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帆;基于产品语意学的背伸运动康复产品设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3 吴莹华;《红楼梦》“石”能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罗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色彩的隐喻与转喻[D];西南大学;2010年

5 刘健;创作语言结构分析[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6 张帅;设计是一个过程,结构是一种方法[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7 阿斯卡;新疆本土文化资源在雕塑中的表述[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张娟;符号学视角下中英汽车平面广告中视觉修辞的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肖微;保罗·德曼修辞批评的洞见与盲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青;民族主义在网络中的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76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76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6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