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汉语动结式复合题元角色到语法功能的映射

发布时间:2020-02-06 17:21
【摘要】:汉语动结式结构由动词(Vcaus)及其结果补语(Cres)组成,由于两部分均具有分配题元角色的功能,从而导致复合题元角色的出现,即一个主体同时担当两个不同的角色。构成复合题元角色的两个角色同时映射到一个语法功能上,这有悖于词汇映射理论的功能—论元双向唯一性条件。为此,两种词汇操作手段——角色压制和使动化——发挥作用,分别通过压制(删除)复合角色中的一个角色和增添两个使役角色(Cause和Affectee),来确保相应的映射原则不被违反,从而使题元角色准确地映射到语法功能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婧;;汉语带宾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唐一萍;;补语语义指向动词动结式的构式语法观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黄晓雪;;宿松方言中句末带“Ob”的祈使句[J];语言研究;2011年02期

4 覃东生;;宾阳话的述补结构和体标记[J];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冯利华;;《庚道集》中“定”的语法化等级考察[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郭辉;;淮北方言的“拜”字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衍军;;《醒世姻缘传》中的[VC了]式能性述补结构[J];方言;2011年03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敏;;应用DCG文法分析汉语[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魏兆惠;周秦两汉连动式的发展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苏丹;动结式的多义现象及其句法语义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园;留学生习得动结式“V见”、“V到”的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薛李;动结式“V穿”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辰而;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曹敏;汉语动结式句法及语义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洁;现代汉语动结式语义的认知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汪小雪;越南留学生使用汉语动结式的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江洁;“迂回移位”理论下汉语动结式的结构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方亚;致使义动结式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格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76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76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c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