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型语境下的翻译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伟;;意识形态与译者的话语权力[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杨畅;;试析翻译文学的相对独立地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4期
3 罗琼,陈琳;试论“译者”的主体性[J];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刘影;;文本功能与商业广告翻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2期
5 王丽俐;;浅谈意识形态在时事新闻翻译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4期
6 汪庆华;;董秋斯与译作《大卫·科波菲尔》——意识形态操控视角[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7 胡卫平;;意识形态——操纵翻译的无形力量[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郑光宜;论译者的声音[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9 王林,戚咏梅;论创造社的“翻译文学批评”[J];中国翻译;2004年03期
10 金其斌;;欲挽横流应有术——先从性理觅高深——论意识形态对潘光旦翻译《性心理学》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元元;;女性主义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立香;;翻译过程的有声思维实验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黄琼英;;鲁迅语言观与翻译策略关系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宝锋;;辜鸿铭翻译活动的多元系统阐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刘齐文;;话语语言学视角的中日同形词置换策略——以井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赵宁;;论后殖民主义批评语境下理论对翻译抉择的启示[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杨山青;;文化构建语境下归化与异化的共存[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8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朱思;丁浩;;自然灾难新闻标题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联;翻译文学呼唤批评[N];人民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刘雪明;“翻译就跟谈恋爱一样”[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3 金涛;当代文学翻译为何难觅佳作[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许曦明;不该迷失的翻译策略[N];文艺报;2005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6 胡为雄;关于汉译中的“意识形态”一词[N];学习时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杨琳桦;译言的十字路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余中先;向傅雷看齐[N];人民日报;2010年
9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韩振宇;论“和而不同”的跨文化翻译策略[N];光明日报;2009年
10 丁国强;流失的美丽与舒畅[N];中国文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曾庆香;试论新闻话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9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吴,
本文编号:2577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7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