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湖南澧县方言趋向动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06:42
【摘要】:澧县地处湖南省北部,离省会长沙的直线距离约200公里。按《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陈晖、鲍厚星,2007),我们把澧县方言划分为西南官话常澧片。常澧片方言研究成果丰富,但其中关于澧县方言趋向动词体系的探讨相对于语法研究的其他方面来说较少。趋向动词是一个数量范围相对封闭的类,虽然在各个方言区以及普通话中数量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在表达的趋向上也没有太多的不同,但是每个趋向动词在具体方言中的使用以及发展演变情况不一。本文借鉴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的研究成果,以湖南澧县方言趋向动词为研究对象,按位移的方向分为“来、去”类、“上、下、起”类、“进、出”类、“回、过、开、拢”类四组,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比较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澧县方言趋向动词进行描写分析。本文首先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趋向动词的用法进行描写分析,在描写过程中,同时关注表相近趋向的动词上的不同;然后从共时平面出发,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描写出澧县方言中趋向动词的其他用法;最后,对澧县方言趋向动词呈现出的使用面貌进行概括分析,归纳出澧县方言趋向动词的发展演变情况,得出澧县方言趋向动词的演变路径,用历时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印证,解释发生变化的动因以及机制。研究表明,湖南澧县方言趋向动词作为汉语方言的构成成分,体现了汉语趋向动词系统甚至词类系统发展演变的某些普遍共性。通过“大三角”考察,我们发现澧县方言趋向动词从实义用法到虚化用法,经历了空间维度到时间维度的映射,符合“实义项语法词附着形式屈折词缀”这个发展演化链条。另外,澧县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方言,在历时的发展中也体现出自身的个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7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君;;仙桃方言中的三个“起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2 曾常红;白水振;;复合趋向动词中“去”的价值[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年06期

3 余娟娟;冯青;;结果体和始续体“起”的语法化考察[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4 邢福义;;“起去”:双音趋向动词语法系统的一个成员[J];汉语学报;2015年01期

5 吴为善;夏芳芳;;“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解析、话语功能及其成因[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6 黄月华;白解红;;趋向动词与空间移动事件的概念化[J];语言研究;2010年03期

7 吴福祥;;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J];方言;2010年02期

8 单宝顺;肖玲;;“下”的语法化历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9年01期

10 陈晖;鲍厚星;;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J];方言;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蔡tq;汉语趋向范畴的跨方言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贺;“来”的历史演变[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2 史文雯;汉语“过”的语法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3 金洪臣;“过”的语法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姜玲;“下”的语义系统新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琦;汉语趋向动词用作方向词现象初探[D];北京大学;2011年

6 陈翔飞;“下”的语法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瑞颖;助词“来/去”的语法化历程[D];山西大学;2007年

8 王涛;浅探汉语有向动词的方向范畴[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潘勇;趋向结构的句法语义及认知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冬艳;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持续体标记的提取和强化[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05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05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7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