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张家川县(张家川镇)方言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15:01
【摘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张家川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属天水市辖县。张家川方言隶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其基本特点是单字调平声不分阴阳,但连调中四声俱全,入声基本归入平声;古全浊仄声今塞音、塞擦音声母送气;深臻曾梗通五摄鼻音韵母相混;存在鼻化元音;古泥来母字有合流现象;古端透定母字在今细音前读[鄍鄍猃],精清从母字、见溪群母字在今细音前的读音合流;不分尖团,即古精清从心邪母字和古见溪群疑晓匣母字在今细音前读音相同。本文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拟选取一个代表点——张家川镇,对张家川县汉语方言的语音特征作较为全面的记录和分析。在描写语音状况时,以中古音系为框架,从古今对比、内部差异、和北京音的对比中凸显张家川方言的特点。全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张家川县地理、历史沿革、人文概况以及张家川县方言的概况。此外简单介绍了张家川县方言研究的对象、方法、目的及选题意义。第二章张家川县方言声韵调系统。客观描写了张家川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附加音值说明,同时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张家川县方言的单字调进行了实验分析。第三章张家川方言同音字汇。本章在总结张家川方言声韵配合规律的基础上,列声韵调配合表,并制作同音字汇。第四章张家川县方言的共时音变。本章通过大量的语言事实,分析并归纳了张家川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轻声、儿化的变调,合音和文白异读等音变现象,反映了张家川县方言语音在语流中的具体表现。第五章张家川县方言与北京音的比较。通过比较张家川方言和北京音的声母、韵母、声调,探究张家川县方言语音共时的对应规律。第六章张家川县方言与中古音的比较。通过古今对照展现张家川方言的历时演变规律,并列出例外字,并通过古今比较揭示张家川方言的语音特点。第七章,结语。本文运用田野调查、统计、描写、比较等语言学研究方法,不仅为文章写作提供了详实的语料,而且保证了之后描写与分析的客观真实性;实验语音学的方法使得本文的描写更具说服力;共时和历时的比较,客观展现了张家川方言语音的发展及演变规律。
【图文】:

张家川,方言,时间图,上声


12图 2-1 张家川方言单字调等长时间图结合上图,张家川方言单字调的具体情况为:(1)平声调头 T 值为 0.33,,之后调干一路上升,调尾到达 T 值为 2.80。即平声调的调干主要位于 1 度和 3 度之间,故平声调值记作 13。(2)上声调头最高 T 值为 5,调尾最低 T 值为 2.91,声调主要位于 5 度和 3 度之间,因此上声调值记作 53。(3)去声调调干走势整体比较平滑。其调头 T 值为 4.00,调尾 T 值为 3.82,因此记作 44。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华;;甘肃汉语方言区“知庄章”的研究现状[J];陇东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2 孙立新;;关中方言对果摄开口一等歌韵字的读法[J];唐都学刊;2014年06期

3 张黎;刘伶;;二十年来甘肃方言语音研究综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4 张双庆;邢向东;;关中方言古知系合口字的声母类型及其演变[J];方言;2012年02期

5 张维佳;;关中方言知庄章声母的历史演变及语音条件[J];语文研究;2012年02期

6 邓文靖;;三声调方言秦安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J];汉字文化;2011年05期

7 雒鹏;;甘肃方言里上古音的遗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张成材;;陕西方言研究六十年述评[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邓文靖;;西北地区三声调方言分布特点透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张文轩;邓文靖;;三声调方言天水话的音系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媛;陕西关中西府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阿利;千阳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付康;漳县方言语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曹兴隆;甘肃清水方言语音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4 吴银霞;秦安方言语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吕超荣;甘肃静宁(城川)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景永智;陇县方言语音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08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08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1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