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集》韵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08:04
【摘要】:《聊斋俚曲集》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用山东方言写成的一部通俗说唱作品集。历来对聊斋俚曲的研究多注重文化因素的考证,而缺少对语言本体的认识。在谈到聊斋俚曲的音系特点时,只有张树铮的《聊斋俚曲集用韵研究》。张文对聊斋俚曲的基本用韵分部进行了归类,并从淄川方言角度对俚曲中古入声字韵母、儿化韵和声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但这篇文章没有对《聊斋俚曲集》韵部系统的音系性质进行探讨。故本文仍以《聊斋俚曲集》的押韵字为材料,重建作品的韵部系统,并试图通过共时比较和历时发展角度的对比探讨并揭示《聊斋俚曲集》韵部系统的音系性质。 首先,通过对《聊斋俚曲集》15种俚曲3130个韵段1825个入韵字的统计、归纳与分析,建立了《聊斋俚曲集》的13个韵部系统。对这13个韵部的同用独用和异部通押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对照《广韵》和《中原音韵》,归纳出11类异部通押情况,总结了《聊斋俚曲集》韵部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补充和辨正。 其次,将《聊斋俚曲集》韵部系统与《中原音韵》、王实甫《西厢记》、十三辙和十八韵的用韵特点进行历时角度的比较,发现《聊斋俚曲集》用韵呈现出北方语音由《中原音韵》向现代语音过渡的九方面特征:1.基本用韵严于《中原音韵》而宽于近代十三辙;2.支思、齐微混押不分;3.鱼模部撮口韵字呈现出分化趋势;4.东钟部与庚青部渐趋融合;5.侵寻、真文二韵已经完成向近代人辰辙演变的过程;6.先天、寒山、桓欢、廉纤、监咸五韵已经发展为近代言前辙;7.“错”字已从鱼模部转入歌戈部;8.“煞”从皆来部转入家麻部;9.“石”作为量词时读作dan。 再次,将《聊斋俚曲集》韵部系统与同时期的清代北曲和南戏作品《牡丹亭》、《浣纱记》、《红拂记》的用韵特点进行共时角度的比较,发现《聊斋俚曲集》韵部系统与清代北方语音系统的整体一致性关系,表现在入声派入到其他三声、闭口韵尾消失、所用押韵字与《中原音韵》收字情况总体一致、用韵分部与清代北曲基本相符等方面。但作为具有方言特色的戏曲作品,《聊斋俚曲集》又带有明显的方音特征,表现在支微部与鱼模部、支微部与皆来部、鱼模部与尤侯部、皆来部与家麻部、歌戈部与家麻部、歌戈部与萧豪部存在通押现象。 研究结果表明,《聊斋俚曲集》韵部系统呈现出近古音向现代语音转变的趋势,它所代表的是以当时北方语音为基础、通行于北方绝大多数地区的类似于“官话”的语音韵部,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齐地方音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16
本文编号:2727041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都兴宙;中古入声字在西宁方言中的读音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2 李登桥;;《聊斋俚曲集》方俗词语选释[J];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颖颖;《全清散曲》用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莹;张可久散曲用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钱芳;明代江苏词人用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姚颖;《全唐文》用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霍文艳;敦煌曲子词用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庄红梅;《太和正音谱》用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27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27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