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补语“煞”的历时来源及跨方言考察
【图文】:
“量”的标准将程度副词分为极量、高量、中量、低量。[11]如图 1:图 1 程度副词的语义量级汉语史上,表极量的“极”和高量的“甚、很、死、非常”等都可以作补语。 为什么只有部分极量和高量程度副词才能作补语。 具体到“煞”能够作补语的原因又是怎样呢?语义上,“杀”必然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损害的最高程度便是死亡,因此就损害程度而言,“杀”在语义上有一个层级。 如图 2:正常 死亡损害的程度图 2 “杀”的语义层级就动作“杀”发生后产生的损害程度而言,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连续体,将“杀”造成的损害程度看成由“正常”到“死亡”这样一个过程,如图 2。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杀”便产生了[+量]这一语义特征。 理想化情况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吴福祥;关于动补结构“V死O”的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0年03期
3 蔺璜,郭姝慧;程度副词的特点范围与分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周晓林;程度补语句“V/A煞”式的来源及其演变[J];学术交流;2005年07期
5 唐贤清;《朱子语类》中的“太”、“煞”与“太煞”[J];云梦学刊;2003年03期
6 袁宾;;唐宋“煞”字考[J];中国语文;2003年02期
7 沈家煊;“分析”和“综合”[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繁荣;近代汉语“煞”字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夏齐富;程度副词再分类试探[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3期
2 ;《汉语方言大词典》出版首发庆贺会[J];方言;1999年03期
3 吴福祥;关于动补结构“V死O”的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0年03期
4 刘丹青;“唯补词”初探[J];汉语学习;1994年03期
5 张谊生;;程度副词充当补语的多维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2期
6 王红斌;绝对程度副词与心理动词组合后所出现的程度义空范畴[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刘丽川;;试论《搜神记》中的结果补语[J];语文研究;198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静如;略谈xyy式形容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Z1期
2 时习之;要注意汉字的正确读音——朝鲜族同志读错汉字音的几个类型[J];汉语学习;1980年01期
3 路式成 ,胡斐佩;我们建议推广美国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4 仲掌生;浅谈美国英语的形成和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5 李锡胤;俄语词汇的多义现象[J];外语学刊;1980年01期
6 华劭;《现代俄语语法新编》句法浅释[J];外语学刊;1980年01期
7 汤雅茹;当代俄语中第四格的“扩张”[J];外语学刊;1980年02期
8 金焕玑;日语的自动词与他动词[J];外语学刊;1980年02期
9 吴吉康;俄语中否定结构的无人称句[J];外语学刊;1980年04期
10 藤堂明保 ,李风阁;日刊摘译两则[J];外语学刊;198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江;;ABB式形容词中BB注音的声调问题[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2 胡晓东;;简论黔东南苗族的支系构成及其来源[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杨世章;;苗族谚语试论[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刘龙初;;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亲缘关系[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5 张东;陈广学;胡文学;;基于PostScript语言的地图电子出版系统输出控制原理与实现[A];第四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6 王起香;王敏;唐倩;;大学生失恋心理分析及其解脱方法[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7 砂冈和子;;从象声词来看汉字规范[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8 贺巍;;关于对外汉语方言教学的几个问题[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9 戈戈娃·斯内日娜;;关于中国的现代语言环境[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10 国赫彤;;天津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联通——求全[N];中国电子报;2000年
2 江蓝生;学术的根子是爱国[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展示汉民族发展图景[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记者 陈强 张真弼 周祖臣;河南 湖北 广西都来推广普通话[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省语委副主任 韩清林;加快全社会推广普通话进程[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全国政协委员 杨春霞;推广普通话工作不能放松[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郑家艳;普通话,离我们还有多远[N];重庆日报;2000年
8 林长华;台湾的方言相声[N];中国气象报;2000年
9 廖天麟;四川:文化列车开进川北老区[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林长华;唱“女书”[N];中国质量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谢建猷;广西平话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丘学强;粤、琼军话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5 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谢留文;客家方言的语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林从华;闽台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渊源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9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邵朝阳;澳门博彩语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海珍;变换分析与汉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叶慧;带“得”字的程状补语句及其表意功能探析[D];暨南大学;2000年
3 李义善;汉语补语的韩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4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5 张燕来;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6 解海江;汉语方言义位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殷梅;方言俗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赵睿;对有争议的语言现象的可接受程度及公众的语言规范化态度的统计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杨希英;桂林市朝阳(西村)平话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王国栓;安国方言语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752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52093.html